徐州铜山马坡灌区数字孪生系统建成投用
轻点鼠标,5.5万亩灌区智慧“喝水”
发布日期:2025-04-15 08:47:06 浏览次数:

农谚道:“一水晚,二水赶,三水还要看一看。”眼下正是苏北地区冬小麦浇灌“春三水”的关键时期,刚刚得到头道返青水滋润的冬小麦,又将在4月上中旬迎来孕穗水。“孕穗期是冬小麦生长关键期,由于植株开始形成幼穗,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异常强烈。小麦有需求,水就要‘赶上趟’,容不得半点耽误。”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老巡渠员秦建军的话,是农民的经验之谈。

浇好“春三水”,是为丰收打下基础。对此,铜山区水务局农村水利科科长谈浩不敢懈怠。3月24日,他来到马坡灌区,紧盯墒情水情,调度闸口水量。“已下达河涯引河2号闸闸门抬升指令。”“闸门已抬升50厘米。”在铜山区马坡灌区控制中心,随着江苏禹治流域管理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童敏轻点鼠标,监控屏幕上传来5公里外的闸门抬升补水画面。

什么时候开闸?开闸放多少水?这幕“指尖上的春灌”,背后是铜山区、马坡镇共同投资200万元、刚刚建成投用的马坡灌区数字孪生系统发挥了作用。今年,马坡灌区引入数字孪生系统,运用物联网、无人机、BIM建模等技术手段,把5.5万亩灌区分为4个区域,整合各类数据,构建了一个智能化数字孪生灌区。

马坡镇紧靠京杭运河和顺堤河,大型灌区内基础设施成熟,除了西南与西北零星地块,其他地方并不缺水。为何引入数字孪生系统?“我们在灌区尝试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目的是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马坡镇副镇长袁敦朗说。在马坡灌区长36.47公里的32条骨干渠(沟)上,分设有数百个智能传感器,它们将土壤含水率、蒸发量、干渠水位等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孪生系统,不仅实现实时监测、远程操控,能够节省人力,其数据模型还能做好用水预判。谈浩说,从“铁脚板”巡渠到“云大脑”调度,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徐州农业水利从传统向智慧转型。

浇灌“春三水”前,项目运营方江苏禹治流域管理技术研究院根据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水文预测,根据平水、枯水年农情监测数据,结合土壤墒情、气象预报、作物生长周期,使用数字孪生系统无偿为马坡镇制作了一张表格,提前10天用数据模型计算出重要闸口建议蓄水量,5.5万亩不同板块的冬小麦该“喝”多少水一目了然。

作物需水预测、水量优化配置、闸泵联合调度、应急预案精准推送……数字孪生系统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不久前,马坡镇利用灌区暂时无需灌溉的短暂间隙,使用该系统开展了一次突发农情状况下的应急演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应急预案。根据农水工作实际,预案给出3个不同方向的水资源储备和使用办法:根据不同宽度闸口的过水能力分配蓄水量、根据闸口实际控制面积进行蓄水、以1000立方米为一个单位分批次提供灌溉用水。

3月初,在浇灌返青水的紧张阶段,当地水利部门利用波谷电价精准提水,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连夜为一块500亩麦田浇透返青水,不仅降低了经营主体的用水成本,而且解决了集中灌溉时临时性资源紧张困难。“有了数字孪生系统的加持,今年仅马坡灌区预计可节约农业用水30万立方米,占全年总用水量的1%。”铜山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广科介绍,该系统入选江苏省数字社会重大场景项目,获得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科技进步奖,建设经验在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12个灌区推广复制。预计到2026年,应用这一数字孪生系统的灌区农业用水效率整体可提升25%以上。

记者:李刚

来源:202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