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探路”农业用水权改革
发布日期:2025-04-10 09:29:10 浏览次数:

这个小麦季,六合区横梁街道种植大户夏兆宏在麦苗生长期间用水格外“精打细算”,“省下来的每滴水都能换成钱,咋能不省着用!”

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户为何能“变现”?这源于六合区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的探索。2024年4月,六合区入选水利部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成为全国22个先行区之一,也是全省仅有的两个、全市唯一试点地区。试点近一年,六合“试”出了啥?农户有啥真切感受?带着疑问,记者连日来辗转进行了深入探访。

确权定量,农业用水有“额度”

逐村逐户核定灌溉面积、作物种类……眼下,六合区水务局农村水利科工作人员王琳琳等人忙得“脚不沾地”。“灌溉面积有变化、种植结构有调整,农户用水‘额度’也会有不同。”她以去年确权水量为例,龙袍街道等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区水稻为440立方米/亩,竹镇镇等北部山区水稻为420立方米/亩,全年确权水量最高为440立方米/亩。

农业用水为啥要确权?据悉,六合拥有26公里长江岸线,滁河穿境而过,分布着134条河道、56座水库、6000多个小微水体。走访中,不少当地种植大户向记者坦言,身处丰水区,大家的节水意识还不够强,习惯于“大水漫灌”这一传统灌溉方式。

针对于此,六合结合全区全年取水指标、往年农业用水情况以及每年作物种类,为种植大户分配用水“额度”,并通过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发放电子用水权证。

农业用水有“额度”,使用起来怎么算?走进雄州街道台园社区单桥增容泵站,记者看到,一个酷似水表的装置十分吸睛。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超声波流量计,只要泵站按下“启动键”,水流流量可实时监测,周边种植大户一次性用了多少水一目了然。“全区1000余座取水设施均加装在线监测计量设备,确保农户用水心中有数。”六合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节水管家”上岗,灌溉方案“量身定制”

蛇年春节过后,小麦墒情偏旱,看着周边部分种植大户纷纷开闸取水灌溉,雄州街道钱仓村种植大户朱小东心里直犯嘀咕:“是现在就浇水,还是再等等?”

犹豫不决之际,朱小东找到了“节水管家”朱春华,请他到自家麦田“把把脉”。走进田头,朱春华放眼查看小麦长势,蹲下身子、双手扒开表层土检查土壤湿度,“麦苗依然翠绿,虽然表层土壤较干,但三厘米以下的土壤湿度够,不需要浇水。这时浇水的话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根系发黄,反倒不利于麦苗生长。”朱春华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朱小东的顾虑。

用水有“额度”,农户也有节约的意愿。然而,对于如何节约,不少农户“摸不着头脑”。为此,在六合区水务局牵线搭桥下,全国劳动模范、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朱春华与周边6位种植大户签订节水协议,成为他们的“节水管家”,节水产生的收益对半分成。

朱春华告诉记者,去年水稻季,根据大家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要求,逐一“量身定制”了产量最优、品质最优、节水优先等多个灌溉方案,科学调配水源,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以往,大家认为水稻喜水,一度浇到5—6厘米甚至近10厘米厚。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要进行薄水管理,只要2—3厘米即可。”他说,仅一个水稻季,6位种植大户节水增收达2000元。

“余额”可卖钱,全年节水超800万吨

前不久,雄州街道种植大户池良喜把去年省下来的用水权“挂”在六合区水权交易大厅,很快被六合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处以0.034元/立方米的价格“拍”下。看着账户上的“真金白银”,他不无感慨地说:“半辈子土里‘刨金’,没承想节水也能‘生金’。”

在六合,拿用水“余额”换钱的种植大户还有不少。为让农户切实享受到用水权改革“红利”、方便大家“在线”交易,六合特意在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开设了“专区”——六合区水权交易大厅,同时打造了六合水权收储平台,破解农户“卖什么水、到哪里卖、卖给谁”等问题。

服务模式“上新”,六合区水权市场化交易实现全面开花,目前已完成286单水权收储,收储水量884.15万立方米;完成272单交易,交易水量518.95万立方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六合实现农业节水超800万吨,农民合计增收30余万元。

六合水权收储平台逐户收来的用水“余额”也没有闲置。去年11月,该平台向南京大胜港口有限公司出售了7.66万立方米地表水用水权指标,用于满足企业生产用水需求,缓解了雨花台区取水许可指标紧张问题,这也是全市首例“跨区县+跨行业”用水权交易,不仅促进了水资源向优质项目流动集聚,还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

来源:南京市水务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