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雨洪涝,无锡更有韧性
打好“组合拳”,扛住70年来最强台风雨、全省最多梅雨量
发布日期:2025-01-07 13:51:32 浏览次数: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倚江临湖,5635条河道纵横交错的无锡持续筑牢防汛安全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年汛期,尽管遭遇了4次强降雨、梅雨量443.6毫米全省最多,经受了本地自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最高13级的台风“贝碧嘉”,无锡迅速“自我修复”,展现了抗压、可持续发展韧性,成为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

水利工程建设加码,优化“蓄排结合”区域排水防涝体系

2024年6月21日,无锡迎来汛期首场暴雨,面雨量56.9毫米。江阴新建成的新桃花港水利枢纽和锡澄运河、白屈港、大河港、新沟河4座大中型水利枢纽首次“五箭齐发”,开机排涝入江。这样,无锡18个入江口门闸站动力北排总能力达532.7立方米/秒,是6年前的3倍多。

“无锡是全国54个重要防洪城市之一,已形成北排长江、南排太湖、东排望虞河的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内部主要依靠圩区防御区域洪水和排除涝水。”市防汛办主任张小稳说。针对近年来短时强降雨多,但洪水出路不足、外江潮位高、洪水宣泄不畅等问题,近年来无锡市加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新沟河、定波、新桃花港等水利枢纽纷纷建成,有效扩大了北排能力。

涝水排得出,河流需畅通。近年来,针对洪涝水南排太湖受限、东排出路不畅问题,无锡市完成了太滆南运河、伯渎港、九里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入望虞河的伯渎港杨安港、丰泾河等河道及口门得以拓宽,新开了春丰河,扩大了东排望虞河的河流通道。东湛渎港、烧香港等整治完成,畅通了洮滆湖间洪水下泄通道,提高了湖西区洪水东泄太湖能力。位于低洼地区的惠山区洛社镇,以往在防汛排涝期间常常处于高水位顶托状况,京杭运河洛社站水位很容易就超警,最高时超警1.4米。“得益于北排长江能力显著提高,今年汛期强降雨时水位超警现象明显减少,减轻了地方防汛压力。”洛社水利站站长戈国忠说。

给涝水留空间、留出路,增强城市蓄得住能力。为改善水环境、提升区域水网调蓄能力,宜兴竺山湖于2022年开始实施退圩还湖工程,将上世纪50年代起形成的围垦建圩、围网养殖区域清退,退圩还湖3174亩、新建堤防7.2公里。“目前退圩还湖主体工程基本结束,恢复了太湖调蓄能力,擦亮太湖生态底色。” 市水利局规计处处长莫昊勇说。近年来,无锡市实施滆湖(宜兴)退圩还湖工程,对鹅真荡、嘉陵荡等湖荡加紧整治,以增加湖西区洪水调蓄能力,缓解区域腹部洼地及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无锡市还进一步延展和优化水系布局,对洋溪河—双河、东横河等河道进行拓浚、疏浚或沟通水系,改善河网水系,增加了区域调蓄能力。

全域协同联动,织密地上、地下防汛安全网

“去年无锡市建立健全‘防指统一指挥、行业分工负责、属地分级落实、全域协同联动’的指挥调度体系,对堤防险工险段、隧道、下穿立交、涵洞、地下空间等健全风险管控机制,确保叫应到人、及时反馈,为打好防汛‘主动仗’打牢了基础。” 张小稳说。

及时查漏补缺,让强降雨无法在同一个地方再次侵扰。在环太湖公路到胡埭镇的转弯处,2023年数次遇到暴雨多有洪水漫积路面情况,2024年却一次也没有。“每年市防办都会对新发现的易积涝点进行整治或加强防范措施,2024年我们对这个易积涝点采取工程性措施,在泄洪沟和环太湖公路箱涵处安装了一根100多米长的排水管,将山洪导流到箱涵内再排到附近河道,解决了病根。”市市政照排处负责人李渊说。信息显示,无锡市从2023年开始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三年行动”,对市区排水体系初步划分为37个一级排水分区、139个二级排水分区和207个雨水排放单元,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增强末端强排能力,消除管网堵点卡点,并着力提升地下空间防汛能力。2024年12月,上一年度查出的123处易积涝点完成整改;暂不具备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的积水点,则通过“一点一策”如降雨期间24小时点位值守、增设挡水设施等加强应对。

针对近年来汛期短时集中强降雨多且位置不固定特点,无锡市着力提升应急排涝能力。2024年,锡山、新吴等地都增添了防汛“龙吸水”设备。“该设备每小时可排水3000立方米至5000立方米,防汛抢险车内还另配备2个每小时可排水500立方米的排水泵装置,遇到路面等积水严重时可迅速高效排水,为市民保驾护航。”张小稳说。2024年,全市增储排涝泵车36台,排涝能力增加3.75万立方米每小时。全市已储备各类排水泵2381台,总排涝能力64.64万立方米每小时。

织密“防汛网”,需各地各部门携手共进。2024年9月台风“贝碧嘉”袭境前,全市各地各部门闻“汛”而动,按市防办要求强化24小时值班制并加强值守。市防汛办、市城运中心开展24小时视频轮巡监测和实时调度,一旦发现树木倒伏、路面积水、户外公共设施损坏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协同相关部门联动速处。公安部门优化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专项制定17个视频巡查预案,对桥梁、立交等易积水和隐患路段加强排查;交通运输部门对高架、公路等全面排查;城管部门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区域的户外广告、店招标牌设施加强巡查整治,对在建工地逐一上门走访督促落实防台防汛应急措施;市政、住建、水利等部门和各街道小区对易积涝点、管网、堤防等加强不间断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强降雨期间,各地各部门按防汛防台要求加强应急排涝等工作,加强形势研判,强化信息共享,重大汛情、险情、灾情严格按要求第一时间上报、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全市54支水利工程抢险队伍、62支城市排水防涝队伍、23支应急救援队伍、61支综合消防救援队伍提前预置到风险点位,迅速处置各类险情。

强降雨后,相关部门快速开展灾后修复工作。人保财险无锡分公司迅速启动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第一时间调度车辆和人员赶赴受灾区域进行查勘、定损,于“贝碧嘉”来袭后72小时内给洛社镇超千亩蔬菜大棚支付赔款1068万元,助力蔬菜基地尽早发挥“菜篮子”保供功能。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排涝和水环境治理效能

防汛救灾,指挥调度至关重要。通过防汛防台秒响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在电脑或电子屏幕上实时查看雨情、水情、气象、预警、风险排查等情况。“平台全面对接应急布控球、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控等监测数据,还能随时查看防汛一线排涝除险、道路路况、街景等,并提供在线服务。”张小稳说。平台还联动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可以一键式召开会议和指挥调度,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撑作用。

强化数字赋能,也促使城市优化了降水、排水系统运行效能。运西片山北南圩、山北北圩去年分别在重点河道沿山河、北庄河上加装了一个水文监测站,自动监测并实时报送雨量、水位、流速等信息,使梁溪区内圩水位调度更精准。“以前我们都是按泵站门口水位计的监测数据来开机排涝,动力排涝状况下使泵站前的水位多数时候低于河道水位,导致泵机开停次数过于频繁且效能不佳,新增的水文自动监测站让我们精准了解河道水位,实现更科学的预降预排。”梁溪区防办主任金杰说。据悉,2024年无锡市在重点圩区内建设了85个水文监测站、69处工情监测站、47处雨量站并在汛前投用,使中小圩区遇到强降雨等突发情况时也能根据降雨、水位、水量、水流方向等精准调度泵站运行,提高防汛排涝的效能。滨湖、宜兴等地在加强人力巡堤的同时,通过无人机、红外传感器等设备辅助进行堤坝细节监测,防止管涌等险情发生。汛期,无锡市防汛防台秒响应系统启动应急响应8次、处理群众诉求492条,向996名行政、技术责任人累计发送预警提示短信13728条,使部门、板块通过“千里眼”“顺风耳”等高科技手段实现智慧联动防汛,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依托智慧防汛,无锡市还实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四水”高质量调度。在非强降雨期间,为保持太湖合理生态水位、保障太湖水源地供水安全,去年无锡市实施两次时长为2个月的引江济太,持续开展梅梁湖调水引流,通过适时开启北兴塘等河道泵站使主城区活水畅流。去年,梅梁湖、大渲河泵站累计调水6.41亿立方米,运东大包围累计调排水5.25亿立方米,使防汛排涝和改善水环境“同步前进”。

来源:2025年1月7日,无锡日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