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江苏南通如皋市探索基层河湖管理新机制观察
发布日期:2022-01-10 15:50:06 浏览次数:

“本人现代表全家郑重承诺:不向河道排放污水、倾倒垃圾;不在河道上乱搭乱建、乱堆乱抛、乱占乱采;不破坏河道两岸树木、花草和绿地……”围绕“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村民作出7项承诺。

这是一份管河护河承诺书,112名村民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承诺书就印在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村口河道旁的大型蓝色公示牌上。同时印在这块3米多高、5米见宽公示牌上的,还有平园池村环境综合整治村规民约,以及河道管护的具体范围、明确标准、村民代表和监督电话。

村规民约第六条,除了约定保护河道沟塘生态环境等内容,特别指出“建立‘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

长效管护要靠内生动力。围绕破解农村河道管护模式单一、管护力量薄弱、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难题,作为南通市“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治水模式试点地区,如皋市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农村河道管护逐步实现了从“群众看”到“群众干”、从“管不住”到“管到位”的可喜转变。

探索——直面问题后的精准出击

皋,意为“水边的高地”。如皋,这座因水得名的城市,河网稠密,水系发达,全市有三、四级河道4000多条,家沟家塘3000余条。

面广量大的农村河道在防洪、灌溉、水源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河网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生态根基。

近几年来,如皋市全面推进河长制落地见效,实施了一大批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三级河长履职尽责。但是,乱倒垃圾、垦坡种植、围网养鱼等问题还是容易反复出现,河道淤积、排水不畅、水质下降等情况没有根除。

“我们治理农村河道下了很大功夫,可用不了两三年又恢复原样,陷入了‘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如皋市副市长吴海军直言,“归根结底,后续管护的问题要解决。”

过去,农村河道日常管护人员主要是村级河长和党员、企业主、乡贤等组成的“民间河长”,相较于农村河道的庞大基数,管护力量薄弱。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度不高,自觉护水意识不强,“前脚整、后脚扔,河长干、群众看”。河长制治水的“最后一公里”难打通。

该怎么管?如何管到位?

“要在‘河长制’上破题。首先弄清‘河’是群众的‘河’,群众才是河道的主人,必须引导群众真正参与;然后明确‘制’应是党委政府主导建立机制、落实资金、严格考核,督促、推动各级河长履职。”南通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晓春说。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强化群众管河护河的主体地位,突出群众参与、群众支持、群众监督、群众管护。

让群众成为管护主体,就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你来说说,整治好的村级河道怎么管护?”今年年初,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来到平园池村,与沿河群众面对面议良策。村民们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如皋市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如皋市村级河道“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实施意见(草案)》等相继出台,明确了工作目标、管护范围、工作举措、考核方式等。“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方案正式出炉。

“‘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最大特色是村民自治。从制定村规民约,到商议管护模式,再到签订承诺书,全过程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让农村河道管护成为群众性活动。”如皋市委副书记丁兴华说。

如何确保制度落地不走样?如皋明确了标准工作步骤,给出“操作指南”。各地按照“宅间河道跟宅走、田间河道跟田走、林间河道跟林走、鱼塘河道跟塘走、企业河道跟企走、其他河道跟组走”的责任分解模式,制定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与村民共商共议管护模式,引导村民签订管护承诺书,公示责任管护范围及内容。

“过去河里芦苇杂草丛生,看不到前面,现在一望无边,河边清清爽爽,河水也清清爽爽,每天河边走走,很舒畅很自在!”徐葛社区78岁的徐远坤笑声爽朗,“劳动、管护,我都全程参与。”

随着新机制推开,一个由政府主导、镇级组织、村级实施、村民参与的村级河道日常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政府、河长、群众在管河护河中成为“命运共同体”。

行动——下足绣花功夫的精细实施

如皋在14个镇(街道)选取了39个村先行先试,各试点村因地制宜,探索“一河一策”,开启了一场精细化管护实践,形成了一批高标准样板。

在如城街道十里社区斜港河桥上陈列的展板中,一张照片格外吸引人:村民两手高举比胳膊长的胖头鱼开 怀大笑,身后村民笑容满面,极具感染力。“这是今年中秋节起鱼时拍的,鱼都好大个,这条最大!”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周新民兴高采烈地说。

社区对河道管护实行包干的同时,还将河坡、水面包干到沿河各户,每户村民签订村级河道管护承诺书,按照与自家住宅对应的同等长度,实行分段管护。

责任包干到户,怎样让群众真正动起来?关键在实现利益共享。沿河群众每人出资20元统一购买鱼苗,由选出的代表负责日常管护,起鱼后20%归村民代表、80%由承包农户平均分配。岸坡管护同样如此。社区还明确河坡只能栽种绿化植物,挖走绿植要由所在村组开会讨论评估,通过后还要及时补种,形成管护闭环。

包干到户、成果共享,正是如皋强化村民管河护河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抓手。“群众成为河道管护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参与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在参与中也更有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如皋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说。

在其他试点村,“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实践同样精彩纷呈。白蒲镇邓杨村实施水系连通,以四级河为农田灌溉水源、田间退水为四级河水源,形成灌溉闭环,实现了农田退水资源化利用;构建以网格长为总负责、村民代表为管护责任人、沿线居民为管护成员、相关网格员为监督员的管护体系。里庄村实施“共管共评”,全体村民对所有河道的日常管护行使监督权,形成管护合力……

如皋通过审慎试点,做出亮点,做出实效,更检验了“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符合如皋实际,投入少、接地气、好执行。如皋坚定信心,在全市全面推开。

大范围推开后,如何确保制度真正落地?关键要发挥好监督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不搞一团和气。

如皋聘请第三方对全市农村河道按季度开展长效管护考核,考核采用电脑摇号方式,抽取各镇(街道)30%的河道,逐河步行査看、定位拍照,形成一人一表、一河一表,考核过程接受市“两代表一委员”等多主体监督,考核结果直接与各镇奖补资金挂钩,同时要求各地将考核反馈问题,逐一整改,追求长效。

“考核结果直接报送市委书记,由书记作出批示。考核不存在平均化,每次排出优劣,到年底统一结算。”吴海军说。

如皋市河长制办公室每月制作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考核情况报告,呈送市委书记何益军。报告总结经验也反映问题,并列出14个镇(街道)的考核排名。

在9月报告首页,何益军批示:“查找出的问题在面上如何‘举一反三’,加以整治,这是重点。如垦坡种植问题,如不解决,会葬送河道整治的成果,诸如此类,要逐一解决。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抓两头,促中间’”。翻到后页,何益军重点圈出了前三名和后三名。

九华镇当月排名倒数第二。一个月后,10月考核排名中,九华镇跃升至第二名。

“在如皋,河长制是‘一把手工程’,从上到下紧盯工作重点,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推动工作落实。”南通市河长办综合处处长李瑞新说。

紧抓工作落实,不等于把所有工作都推给基层。如皋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落实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经费的基础上,又统筹“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专项奖补资金,激励推动基层开展工作。同时,制定工作目标时,充分考虑各镇(街道)实际,下足绣花功夫,不搞高成本建设,不给基层增加无谓的负担,在推动“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落地上,探索“一河一策”,体现村居特色,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护水效益最大化。

目前,14个镇(街道)已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了“自己的河道自管护”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任务、资金投入、推进时间节点等。

随着工作逐步推进,如皋农村河道生态逐渐恢复,人们记忆中可以捉鱼摸虾、消暑降温的小河又回来了。

转变——破解基层河道管护难题的积极创新

如皋近几年注重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片区化治理、生态河道建设、农村污水有效管控、水系连通等工作,农村水环境明显改观。

随着“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逐步落地见效,如皋越来越多的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坡绿了,水清了,鱼儿肥了。

一组数据也印证着如皋水环境的不断优化:打通断头河34条,拆坝建涵34处,形成梯度水系;15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继续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长年位于南通第一方阵、江苏省前列。

一条条河流生态线变成了群众的“致富线”。平园池村清理整治村内河道后,依托后续有效管护,让优良的水生态成为发展优势。“我们先后实施了田园坊、藕池湿地、民俗文化园等工程,逐步从传统农业村变身荷莲争艳、生态环保、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党总支书记刘炜建说,2020年,平园池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18万元。

河流环境改善,不只增强了经济发展底气,更夯实了防汛安全基石。“这个是绿化植物麦冬,能保水固土,一斤大概能卖三四毛钱。”在藕池一号河边,刘炜建指着河坡上连片的植物说,“过去村民种油菜、蚕豆,一下雨土就冲到河里了,汛期遇到大暴雨水排不出去,现在小植物解决了大问题。”

让人欣喜的不只是平园池村。如城街道十里社区、长江镇田桥社区、东陈镇南东陈社区、丁堰镇刘海村等,满目皆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乐水安”,幸福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如皋,有很多村(社区)由“河”破题,系统实施“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自己的道路自己清扫、自己的庭院自己整理”,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步伐全面加快,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的优势还体现在哪?吴海军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冬明春如皋水利行业总投资约10亿元,主要用于农村三、四级河道治理,平均每村投入约288万元,河道治理后如果没有及时管护,据村干部反馈,两至三年左右又会恢复脏乱差,平均一年投入百万元。根据测算,调动群众参与,一个村每年所需管护经费只需约3万~4万元。两组数据对比,“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效益巨大。

在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工作中,基层干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水环境问题。干部扎扎实实的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也提升了个人能力,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

在前不久南通市统计局开展的满意度测评中,群众对“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为民举措,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农村河道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道反复出现的“脏乱差”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是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之一。但是,农村河道涉及利益主体复杂多元,单靠一家一户或者一村一组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

如皋抓住“群众”这个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农村河道管护中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例证。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李平 吴卿凤 陈晓磊 程瀛 陈静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2021年12月11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