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6时,天刚亮,在秦淮河江宁小龙湾段,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堤防所所长丁健已经带队忙活开了:岸边,三五名打捞队员手持长勺,努力将水葫芦从水中舀起;河中,站在打捞船上的工人,正弯腰把船周边的水葫芦都捞上来;再远处,一台全自动清漂船“嗡嗡嗡”地高速运转,全力将水葫芦吸进它的“大肚子”,“嚼碎”后再通过履带输送到岸边……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是一种生长快速、繁殖力强、适应条件广泛的漂浮性水生植物,其发达的根系有一定净水能力,但一旦肆虐开来,就会堵断航道、限制水体流动、消耗溶解氧闷死鱼类等。今夏以来,南京持续高温晴热,又受降雨大风影响,水葫芦体量一度达到历史峰值。面对紧急情况,江宁迅速行动,结合全市部署,启动区级水面漂浮物打捞专项行动,全面打响水葫芦“阻击战”。
机制保障,“河长”靠前指挥
江宁第一时间通过政务平台、河湖长制工作群、街道联络群等多渠道布置水葫芦打捞清理工作,并将该工作纳入河长制重点工作。
当天同一时间,溧水河江宁区禄口街道流域,当地水务工作人员张镇也正带着大伙抓紧时间清理水葫芦。溧水河是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南源,其自南向北流经溧水城区及江宁区铜山、禄口、秣陵等地,是江宁区重要骨干河流之一。张镇介绍,自该区启动水葫芦专项清理打捞行动以来,在街道级河长秦挺指挥下,他们每天出动35人,从早到晚持续在河流两岸进行清理打捞,其间还每天出动2艘打捞船、2台挖机前来辅助,清理水葫芦等漂浮物重量达60吨/天,有效遏制水葫芦蔓延势头。
不只禄口街道,面对近期突发的水葫芦问题,江宁区全区各级河长办与河长迅速响应、主动作为:区河长办统筹协调,调集设备、增派力量,确保重点河段及时清理;街道级河长一线调度,组织专业队伍开展集中打捞;社区级河长通过巡河实时上报水葫芦扩散动态。三级河长体系高效运转,形成“发现问题—迅速响应—协同处置”的闭环管理。
此次水葫芦“阻击战”,是江宁区河长制成效的集中体现。自当地河长制机制建立以来,不断夯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责任体系,不仅在此次行动中有效遏制了水葫芦蔓延态势,更在实践中提升了河湖治理的应急响应与长效管护能力,切实做到“守河有责、守河尽责”。
思路清晰,干流、支流统筹考虑
为高效推进打捞工作,江宁区水务局以秦淮河干流、溧水河等重点河道为主进行打捞,各支流以属地为主负责打捞,采取先干流、后支流、再局部水体的优先级有序推进,对不通航河道进行拦阻清理。
在以属地为责任主体基础下,江宁区坚持“一盘棋”思维,强化跨区域、跨部门沟通协调,构建“上下联动、堵捞结合”的工作机制,严防水生漂浮物向下游扩散;下游地区提前部署、关口前移,进一步提升打捞精准度。此外,该区在句容河、牛首山河、云台山河及外港河安装4处水草拦截装置,这些拦截设施构筑起多道防线:水葫芦顺流而下时,先经拦截装置导向集中,最终由固定式机械化设备打捞上岸,大幅减轻下游及内河的保洁压力。
同时,对于市民通过各渠道反馈的水生植物蔓延泛滥相关诉求,该局始终坚持以群众诉求为驱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第一时间跟进处理,通过“了解情况—现场核查—快速处置—跟踪到底”的方式,确保群众诉求从接收到办结都有迹可循,完整闭环。
目前,该区秦淮河干流沿线每天凌晨 4 时至晚上8时不间断采取水上、岸上同步作业,由干流向上游及其支流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打捞,经过持续阻击清理,秦淮河干流洋桥至东山大桥(江宁与市管护交界处)段水生植物总体可控,各支流打捞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技术全面,“机械+人工”打捞确保成效
针对水面宽阔、水葫芦覆盖面积大等难点,江宁水务系统一方面通过增加作业船只、扩充打捞人员、提高巡查打捞频次、引入全自动清漂船攻坚(单日可打捞水葫芦150 吨)等方式提升作业效率,强化基础打捞能力;另一方面采取 “分段拦截 +集中打捞” 模式:通过缆绳和竹竿将成片水葫芦围拢固定,用网兜集中打捞至岸边沥水,随后转运至指定场所无害化处理,部分还依托供需关系用作饲料,实现 “变废为用”。
截至目前,江宁区夏季以来已出动河湖管护和打捞人员1.5万人次,清理水葫芦等水面漂浮物8690余吨,覆盖水域300余万平方米。
市政府办公厅分管领导、市水务局等主要领导对江宁水务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将“江宁做法”在全市推广。
下一步,江宁将持续加强重点河道动态巡查打捞力度,对各属地(特别是水葫芦聚集严重水域单位)及各级河湖长履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日常巡查、响应速度、打捞实效、垃圾处置等环节进行重点督导。同时加强与上下游地区水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与应急打捞联动机制。通过提前预警、联动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外来水葫芦的输入性影响,共同维护河道水环境整体稳定。
来源:南京市水务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史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