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点建设
>建设管理>建设要闻
【中国水利报】“云上”建工厂 “数智”控枢纽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新质生产力专题宣传(七)

发布时间:2025-08-01  点击数:  


盛夏时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现场热度不减,建设者们顶烈日、战高温,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用汗水与匠心书写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夏日答卷”。

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内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2025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全面迎来建设高峰期。面对建设体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组织复杂等难点堵点,如何运用新技术攻克?记者日前进行了实地探访。

“云工厂” 全过程智慧化建设

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关键枢纽建筑物,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

在淮安枢纽的“钢筋智慧云工厂”,记者看到一条条钢筋被拉直、压弯、塑形后组成半成品,作为水工建筑物的“筋骨”,随后打上二维码被分送到施工现场不同部位……

这座工厂占地4080平方米,拥有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现代物流配送等先进技术,实现从原料入场、图纸智能翻样、平台分配设备自动化加工、制成品信息化配送等全过程数字化。

据了解,现在七八名工人就能完成以前30多人的工作量,目前每天产量大概在200吨,一个月产能6000吨。相比于传统工厂,每吨钢筋的加工综合成本降低30%,钢筋加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0%,损耗率降低1.5%。

在滨海枢纽混凝土智慧生产中心,工作人员收到指令后,在操作系统上轻点鼠标,自动化施工设备与机器人就开始工作。施工设备将来自洞庭湖的黄沙、鄱阳湖的石子、盐城的水泥等原料进行“调和”,强度不等的混凝土就被有序生产出来。投用至今,这里已生产3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占滨海枢纽用量的40%。

据介绍,从外部采购的常规混凝土价格便宜些,但不一定适配工程需求,智慧生产中心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生产出完全适配的混凝土,强度上更有保证,并且能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面引进智能建造技术,提升产品加工制作精度和质量可控程度,为工程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大脑”:全周期管理工程建设

5月中旬,淮安枢纽“大围封截渗墙”竣工。此次完工的截渗墙成槽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最深槽段59米,相当于20层楼高,可有效阻隔地下水渗透,该工程创下全省同类结构深度之最,为枢纽主体工程施工创造关键条件。

数字孪生技术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控制。在截渗墙施工中,作为“智慧大脑”的数字孪生系统,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立体呈现、旋转剖析,让施工人员直观、清晰理解设计意图,真正做到“看得清、做得准”。

在“智慧大脑”指挥下,淮安枢纽这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攻克一个个水利建设难题——关键结构BIM(建筑信息模型)制作、可视化交付;引进整平机器人,实现无人自主运动及高精度施工;借助挖掘机引导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导机手作业,防止工作区域内欠挖或超挖;项目施工期间,通过无人机定期对工程进度进行跟踪观测……

在滨海枢纽建设现场,项目部BIM中心主任对北船闸土建部分进行“推演”。只见他在电脑上构建了一处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立体模型图,钢管用量、混凝土用量等关键参数准确呈现。随后,他“登上”虚拟脚手架仔细探查每一处细节,在排除隐患并确认和原图纸完全匹配后,工作才算完成。

据介绍,仅滨海枢纽临时航道的北船闸土建部分图纸就有450余张,过去需要用小卡车去拉的“海量”蓝图,如今都变成智慧管理系统里一个个可视化模型。正式施工前,施工模型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过程进行1:1模拟预演,可以让技术人员预判各种问题,并找出仅凭经验难以发现的隐患,从而保障施工安全和效率,降本增效。

“智慧大脑”基于三维倾斜摄影、BIM技术等多种软件高效创建立体模型,通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精准预测和预演,相当于为水利工程先行穿上了一层“防护服”。尤其是当建筑物比较密集时,通过数字模型推演,可及时安排、调整工期,合理设计最佳方案,为工程建设方案比选、风险预判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工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应用

在滨海枢纽北船闸施工现场,700多个智能传感器如精密“神经元”般遍布建筑肌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置,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监控设备,海量数据被实时汇聚至指挥中枢,为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构筑起全天候的健康监测网络。

混凝土养护一直是令项目团队头疼的难题。现在通过应变力计的实时数据,能够精确掌握混凝土内部应力变化。去年年底气温骤降,正是这些数据让团队及时采取相应养护措施,避免了混凝土开裂。基于智慧工地现场物联网云平台,项目部对接施工现场智能传感器设备,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显示着每个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实现施工现场的全面安全监督。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推广,不断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淮安枢纽工程场区地质情况复杂,面对厚砂层易塌孔风险,项目创新“物联网+BIM+AI”协同控制,自动纠偏抓斗与超声波测斜仪联动,垂直度控制精度达千分之一,远超行业千分之四的标准;在堤防工程智能管控上,通过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实时监测碾压厚度、速度、遍数,结合AI算法自动纠偏,压实度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混凝土作为建筑的“血肉”,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中也被赋予“智能基因”。滨海枢纽研发出混凝土专用“空调”——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智能调控机,可对冷却循环水的温度、流速及流向进行全自动智能控制,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暮色中的淮河荡漾着鎏金波光,无人机群掠过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将工程全景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从“治水”迈向“智水”,江苏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效能的突破口,为传承千年的治水智慧注入新动能,淮水安澜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