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
 
 时间: 2025年2月28日  地点: 省政府新闻发布厅
 内容: 公布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成效。
 
会议资料
   
会议议程:
出席人员:
会议摘要:2024年,太湖已连续17年安全度夏,治太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湖体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
 
   
文字实录

我苏网记者:请问我省水利部门在太湖治理工作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韩全林(省水利厅副厅长):感谢媒体朋友对江苏水利工作的关心支持。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水利部门统筹水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整治,一体推进骨干引排工程建设、调水引流、生态清淤、蓝藻打捞、湖泛防控等治太任务,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治理,太湖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太湖生态美越发彰显。

第一,在现代水网建设和引江济太调水方面。先后完成走马塘、新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东太湖综合整治、环太湖大堤工程,新孟河工程实现通水,形成“两进三出”太湖骨干引排格局。依托现有水利工程,水利部门统筹好防洪、供水、控藻、生态等多目标需求,科学实施引江济太调水。2007年以来,望虞河累计引水304亿立方米,入湖137亿立方米,调水促进了水体流动,提升了水环境容量,维持了太湖适宜的生态水位,有力保障了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需求。

第二,在蓝藻打捞和生态清淤方面。沿湖地区建立“挡、引、控、捞”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蓝藻打捞处置体系,健全常态化湖泛防控机制;共建成高压控藻井19套、蓝藻固定打捞点88个,配备各类机械打捞船只400余艘,最大日打捞处置能力达8万吨/天。2007年以来,全湖累计打捞蓝藻2400万吨(其中2024年打捞172万吨),相当于减少湖体内的氮约1.2万吨、磷约2400吨,有效防止蓝藻堆积腐烂发臭,改善近岸感观、降低湖泛风险。

针对底泥蓄积严重的湖西部、梅梁湖、竺山湖等湖区,持续实施生态清淤,2007年以来累计清淤5500万立方米,削减底泥总磷约2.4万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跟踪监测评估表明,清淤生态环境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减少氮磷释放总量。清淤区氮磷释放和蓝藻生物量显著下降。二是有效抑制湖泛发生风险。生态清淤减少了湖底表层游离状污染底泥,清淤区湖泛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下降,2023、2024年连续2年未发生湖泛。三是有效改善湖底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清淤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向良性转变,清淤区3年后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超过清淤前。

第三,在幸福河湖建设方面。202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3611条幸福河湖,太湖地区幸福河湖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一是群策群力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关键作用,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统筹各方资源要素,积极培育“民间河湖长”,发挥“河小青”等志愿者服务组织作用,凝聚幸福河湖共治共管共享合力。二是制度创新释放治理效能。长三角示范区首创省级跨界河湖“联合河长制”,苏浙沪河长办会同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为持续夯实示范区生态环境基底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三是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明显。流域建成幸福河湖1544个,高质量建成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苏州长漾,常州永安河获评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苏州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苏州吴江区与上海青浦区联合建成长三角一体化跨界幸福河湖元荡,江浙共建首个跨省界村级幸福河湖小天圩。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河湖长制优势,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保护,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