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江苏最鲜明的符号,也是水韵江苏的“灵魂”所在。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5年“世界水日”主题为“Glacier Preservation”(冰川保护)。我国纪念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近年来,江苏水利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筑牢防汛救灾防线,持续加大河湖保护治理力度,着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江苏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水利新篇章。
全面提升防御体系能力 全力筑牢水安全防线
水旱灾害防御是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国之大者”。江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深耕防汛救灾“五大体系”“八项机制”建设,系统提升防御体系能力,全力筑牢水安全防线。2024年成功抗御13轮强降雨和流域14次编号洪水,有效应对一周之内连续登陆的2次强台风,有力保障了河湖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深化“五大体系”建设 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强化全局性谋划、体系性建设,持续加强工程、调度、监测预警等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汛救灾实战化水平。强化工程体系。2024年完成水利重点工程投资232亿元,带动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超630亿元,扎实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吴淞江(江苏段)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推动长江应急治理、里下河滞涝圩调整治理。及时修复水毁工程,指导加快城市防洪排涝治理,夯实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基础。优化调度体系。修编推演省市县乡四级水工程调度方案583个,构建从流域、区域到城镇、乡村一体贯通的调度体系。采用“边研究优化边培训推演”方式,开展太湖湖西、淀泖、淮西、里下河等易涝片区调度推演。制定里下河、苏南运河、秦淮河3大片区501个重点圩区限排方案,提高片区防洪保安能力。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新建2000余处水文自动测报站点、397处市际断面监测站点、282处圩区监测设施,增配247台套多波束测深仪等现代化装备,建成29座水库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实现全省骨干河道、重要湖泊和圩区、水库雨水情监测全覆盖。建立省外上游气象水文预报共享机制,构建防汛抗旱预警调度智慧决策系统,提升防汛救灾“四预”能力。夯实应急抢险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汛应急预案体系,修编推演省市县8类619项应急预案。建立省市县水利专业抢险力量体系,开展119支抢险队伍3781人全覆盖培训训练。全面开展防汛物资清查、调整、补充、优化,全省共储备防汛物资约10亿元。强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增储新型物资装备1016万元,加强大江大河重点部位防汛物资增储,长江沿线增储防汛块石和新型吨石砼块4.8万吨。完善组织指挥体系。充分发挥水利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3+6+8”防汛责任体系,沂沭泗、洪泽湖、里下河、长江、太湖、秦淮河等6个片区联防指挥组加强现场指挥督导。轮训全省480名防汛指挥骨干,持续提升现场组织指挥和协同处置能力。
健全完善“八项机制”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效能
围绕防汛关键环节,抓实抓细防汛救灾各项工作,推动防汛救灾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强化区域联防联指机制。充分发挥区域联防联指机制作用,6个联防指挥组指导督导各地做好隐患排查、预案推演、督查检查及险情处置等工作。不断完善预案联合审查推演机制。按照“省参加市、市参加县”原则,组织完成预案推演255场,举办“天职2024”江苏台风暴雨防御行动演练。建立健全直达基层的预警叫应机制。指导各地完善预警叫应、联动响应、风险管控、落实反馈全链条全闭环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确保高等级预警直达基层责任人。落实落细巡堤查险机制。建立451条重要河道巡堤查险机制,组织超警和重点堤段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越界巡查。加强水库塘坝24小时值班值守、巡堤查险,至少每4小时巡查一次。深化细化险工险段重点防御机制。省市县会商审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69处,制定与查险抢险力量、物资装备相匹配的“一张图、一张表”,组织三方负责人现地对接会商、联合推演演练。持续完善流域区域联合调度机制。加强与流域机构、相邻省份协调沟通,严格执行流域统一调度安排,实施联合调度、精准调度、科学调度。切实完善工程调度运行预警响应机制。9条主要行洪河道11座大中型水库严格执行防洪调度预警响应机制,做到调度指令传达上下贯通、响应行动及时反馈。全力做好风险管控防范机制。制定防汛减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分级分类对流域性行洪河道、重要湖泊堤防及大中型闸站等开展体检检测,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863处风险隐患主汛期前逐一完成消险。
坚定扛起使命担当 打赢水旱灾害防御硬仗
2024年全省降雨呈现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梅雨强度大、多地破纪录的特点,60条江河湖80站水位超警。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面对大考,江苏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筑牢水旱灾害防御的“铜墙铁壁”。“预”字当先,强化监测预警。动态跟踪雨水情,加强多部门联合会商、联动响应,发布洪水预警40次,启动调整省级应急响应17次,运用降雨预报、产汇流、洪水演进模型,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精”字为要,实施科学调度。针对入梅前苏北地区中度以上气象干旱,调度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工程引江水44.9亿立方米;针对汛期水位超警的严峻形势,统筹预降预泄、强排、错峰等措施,下达调度指令213条,累计排泄洪涝459亿立方米。“合”字增效,凝聚抢险合力。压紧压实巡堤查险和督导检查两个责任,全省共投入巡堤查险96.3万人次,省级派出33个督导组,前置21批次工作组、15批次专家组、18批次抢险队,市县投入抢险力量1万余人,上下协同联动,高效处置42处险情。“防”字在前,打赢台风防御“主动仗”。精准落实各项台风防御措施,提前部署重点部位、重要基础设施拉网式排查,实施风险管控,前置设备设施和力量队伍,及时组织海上船只3.8万艘、人员8.6万人回港避风,省级派出7个防台风督导组,成功抗御强台风“贝碧嘉”“普拉桑”侵袭。
加强“两河两湖”系统治理 打造河湖治理保护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江河流域保护,视察江苏时看长江、察运河,十分关切太湖、洪泽湖的治理保护。江苏高度重视“两河两湖”治理工作,倾心守护好江苏现代水网的骨架、生态环境的基底、经济发展的引擎,全力打造好江苏河湖治理保护典范。
持续开展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聚焦“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期盼,系统推进太湖水环境治理,2024年太湖水质达Ⅲ类,创2007年以来最优。一是深入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先后完成走马塘、新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东太湖综合整治、环太湖大堤工程,新孟河工程实现通水,形成“两进三出”太湖骨干引排格局。二是科学开展引江济太调水。统筹防洪、供水、控藻、生态等多目标需求,科学实施引江济太调水。2007年以来,望虞河累计引水304亿立方米,入湖137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三是全力推进生态清淤。针对底泥蓄积严重的湖西部、梅梁湖、竺山湖等湖区,持续实施生态清淤,2007年以来累计清淤5500万立方米,削减底泥总磷约2.4万吨。跟踪监测评估表明,清淤区氮磷释放和蓝藻生物量显著下降,湖泛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降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向良性转变。四是扎实做好蓝藻打捞和湖泛防控工作。沿湖地区建立“挡、引、控、捞”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蓝藻打捞处置体系,健全常态化湖泛防控机制,2007年以来,全湖累计打捞蓝藻2400万吨,相当于减少湖体内的氮约1.2万吨、磷约2400吨,有效防止蓝藻堆积腐烂发臭、改善近岸感观、降低湖泛风险。
稳步推动洪泽湖系统治理。依托河长制平台优势,从早从快推动洪泽湖系统治理。一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7066条住家船和49条餐饮船全面整治到位,1.9万住家船民、2.6万滩区移民、1.4万退捕渔民告别“水上漂”“滩上居”,滩区群众愿意搬、乐意住、能致富的基础更加牢靠。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洪泽湖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全面开工,鲍集圩行洪区应急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水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二是有序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沿湖地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退圩还湖、湿地修复、水系连通、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水域岸线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恢复、修复洪泽湖区域生态环境。已累计清退189平方千米历史圈圩,加快“百里画廊”“醉美湖湾”打造,推动国家“山水工程”建设,推进幸福河道建设,逐步实现水清成流、绿连成线、景连成链。三是有力推进水空间管控。建立洪泽湖水域岸线分区管控制度和水域监测体系,加强洪泽湖巡查管控,深化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整治洪泽湖内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协同开展“两违三乱清四乱”整治以及“中国渔政亮剑”“绿盾”“昆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确保了洪泽湖的完整完好和效益充分发挥。常态化开展入湖河道和湖体监测及健康评估工作。
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沿江各地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作为引领长江水域岸线保护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制度安排,推动长江岸线管理保护实践。一是推动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积极落实《长江岸线开发与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全过程管控,推动长江岸线资源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节约集约利用。二是持续推进岸线生态修复。2024年,腾退生产岸线1.9千米,新增复绿652亩,累计退出岸线长度86.4千米,岸线利用强度降至35.5%,与2018年岸线利用高峰期相比,生态岸线占比增长6.2个百分点。结合长江岸线治理,打造了一批群众认可、代表性强、特色明显的亲水生态特色示范工程。三是加强常态化管理。建立长江岸线利用定期评估制度,每年组织沿江8市开展本年度岸线利用评估,动态掌握岸线利用年际变化。建立卫星遥感与人工巡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管控机制,强化长江水域岸线动态监管。
深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引领,谋划推进大运河发挥更大效能。在总体布局上,着力构建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梯级水利枢纽为节点的格局,全力打造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的运河地标。在空间治理上,统筹运河水量保障和水质保护,推进运河沿线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治,腾退岸线利用长度3.4千米,自然岸线率提升至56.6%,较2023年增加0.2个百分点。在大运河苏北段,按照“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化线路布局、工程布置和管理模式,支持后续工程建设,保障国家南水北调战略大局实现。在大运河苏南段,加快江南运河“水道、运道、绿道、文道”建设,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江苏省地下水管理条例》 守护地下水资源
2025年3月1日,《江苏省地下水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在遵循国务院《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江苏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和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统筹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注重与国家法规的对照衔接,顺应发展需要,将多年来地下水保护管理的经验做法凝练上升为法规制度,确保地下水科学保护、高效利用。
江苏省地下水分为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三种类型,以孔隙水为主,广泛分布于平原地区,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4亿立方米,占本地水资源总量的37%。全省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将地下水资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施分区分类分层管控政策,着力提高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超前谋划管控,地下水系统治理整体推进。上世纪70至80年代,苏锡常地区因过量开采诱发了一些地质灾害,为此,2000年省人大常委会出台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此后,江苏组织编制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分区域确定了地下水限采、禁采水位红线,2013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省人民政府印发全省地下水压采方案,系统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2020年全面完成压采任务后,2021年江苏在全国率先确定地下水管控指标,2022年印发全省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2023年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地下水管理条例》贯彻文件,2024年出台省级地下水管理条例,紧扣国家新要求系统谋划地下水治理保护。2025年3月1日,《江苏省地下水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聚焦水井管理,地下水压采限采成效显著。取水井是地下水开采的主要设施。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省提出了地下水“四个一”管理的要求,全面核查登记地下水取水井,形成了以取水井为重点的管理路径。2005年完成苏锡常地下水禁采,累计封井4745眼、压采4.7亿立方米;2013年推进苏中苏北地下水压采限采,累计封井8019眼、压采4.3亿立方米。以地下水禁采、压采“水到井封”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水源替代、节水改水,至2020年底,全省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99%以上。全省取水井数量由高峰时的1.5万眼下降到4000余眼,开采量由15亿立方米减少到2024年的2.1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全面稳定回升,超采区面积减少近九成,苏锡常等七市实现超采区“摘帽”,地下水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动态监测,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有力。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管理,全面强化地下水监管力度。持续深化细化取水总量和水位管理,将地下水总量指标作为年度考核指标下达各市,并逐年压减。202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县域为单元的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全省2025年、2030年地下水用水总量指标分别为4.47亿立方米、3.62亿立方米,并按县级行政区域明确区域总量管控指标,按151个水文地质单元明确了全省3.5—43米不等的地下水埋深管控指标。持续完善全省地下水监测站网,累计建设地下水监测站1621处,实现动态监测。同时,建立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变化通报和跨部门会商机制,建设地下水管理信息化平台,地下水管理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严格取水管理,地下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与用途管制,坚持优水优用,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从严从紧核定取水量。江苏先后出台地下水管理、地源热泵系统取水管理、《江苏省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地下水管理。从严从紧控制新增地下水取水,凡有可利用地表水或其他水源替代的,一律不批准取用地下水,新增地下水取水原则上仅用于供水管网未通达区域的生活用水和对水质有特殊要求的特种行业用水。不断完善水权交易制度,全国首单地下水取水权交易在宿迁签约,全省累计完成70余单水权交易,交易量近千万立方米。率先在省级层面印发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信用监管文件,制定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地下水取水户信用评价制度。
来源:2025年3月22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