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迁市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聚焦灌区、农村河道、小流域三大关键领域,以“联网、补网、强链”为抓手,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水兴农、水美村、水富民”的乡村水利保障体系,为全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强劲“水动力”。
灌区现代化改造:
筑牢粮食安全“水根基”
“以前浇地靠‘看天等水’,现在打开闸门就能灌溉,每亩地还能省不少水!”近日,农户张宏军站在宿豫区来龙灌区二干渠旁感慨万分。这一变化,源于宿迁持续推进的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阵地”,宿迁着力构建“两湖调蓄、三河供水、多支配水”的水资源调配格局,建成21座大中型灌区,基本实现全市耕地全覆盖。
近年来,宿迁市重点推进来龙、沂北、运南、濉汴河等大型灌区,以及红旗、蔡圩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累计投入16.84亿元,衬砌改造干支渠系237.2公里,新建青阳翻水站、蔡圩一级站等水源工程12座,新增引水能力27.7立方米/秒,成功打通了从灌溉干渠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
为实现“灌区+高标准农田”协同发力,宿迁建立水利、农业农村部门季度会商机制,编制灌区“一张图”,明确渠位布局与灌溉范围,推动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规划、同施工、同管护。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灌区改造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0余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09,年节约用水超800万立方米;建成高标准农田超40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达75%。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更是达到413.32万吨。
农村生态河道治理:
绘就乡村宜居“水画卷”
“现在河道环境整治得很好,水也更清了,饭后沿着河边散步,十分惬意!”家住宿豫区的周强在世纪河岸边散步时的亲身感受,是宿迁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
农村河道作为水网的“毛细血管”,既是排涝灌溉的“生命线”,也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风景线”。自2022年起,宿迁将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纳入市级民生实事,按照“一年攻坚、两年突破、三年冲刺、四年巩固”的部署,统筹实施河道疏浚、水系连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工程,将生态河道建设与灌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县乡级农村河道1455条,总长度5731公里,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381.48公里,覆盖率达41.56%,比2020年提高了31.95%,显著改善了农村水生态环境。此外,今年宿迁还将建成270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达到46.27%。
为确保河道长治久清,宿迁创新推出“立法+机制”双重保障,研究制定《宿迁市农村小水体管理条例》,为农村河道管护提供法律支撑;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治水工作机制和责任制,编制基层河长巡河“口袋书”,进一步明确巡河要点、处置流程,破除农村河道管护的掣肘,打通护水治水的“最后一公里”。
清洁小流域治理:
激活乡村转型“水引擎”
“昔日石坑脏水流,如今湖光山色秀。”走进泗洪县石集乡柳山小流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因过度采石留下的“生态伤疤”。如今,通过清洁小流域治理,这里不仅成为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更带动周边村民吃上“生态饭”,成为宿迁以小流域治理撬动乡村民生改善的典型样本。
在治理过程中,宿迁注重“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柳山小流域依托治理后的水系与矿坑地貌,开发“一碗米食”主题景区,种植5万亩优质稻米,推广“稻渔共生”生态农业模式,带动1000余人家门口就业,不仅修复了生态,更激活了乡村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针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档升级,宿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沟、河、堤、田、林、路、草“七维”综合治理,增强区域水源涵养和灌排保障能力,显著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完成六塘河、宋庄、豆冲等9个小流域、10期工程治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创建西民便河、成子湖、新五河等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18条,覆盖国土面积273平方公里,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得益于小流域治理,宿迁市以泗洪县为试点,率先成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搭建了集“资源登记—价值评估—挂牌交易—资金监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专业化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制定《生态产品经营权交易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明确交易流程和规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最终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2025年7月,宿迁成功完成全省首单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交易,交易金额达1132万元,标志着市场化交易机制初步建立。
从灌区的“汩汩清水”到乡村的“潺潺溪流”,再到小流域的“点绿成金”,如今在宿迁,水网“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正成为滋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来源:宿迁市水利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史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