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指导下,武进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太湖治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省委省政府“世界级生态湖区”目标定位和“全国湖泊治理标杆”工作要求,坚决扛起太湖治理上游区域应有担当,明确太湖治理“一号工程”地位,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2023年,武进太湖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太湖湖心区首达Ⅲ类水标准,西部区总磷、总氮同比下降22.3%、17.1%。今年以来,武进在上半年GDP增速达7.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2.2、1.4个百分点的同时,太湖湖心区总磷浓度同比下降16.3%、保持Ⅲ类,太湖西部区总磷浓度再度压降6.5%。1—9月,国省考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达100%,滆湖北总磷浓度同比下降32.0%、水质提升一个类别,自太湖治理以来首次达到Ⅳ类,太湖武进水域竺山湖湖心和椒山断面总磷浓度分别下降26.0%、46.8%,其中椒山断面总磷降幅在太湖湖体17个考核断面中位居第一,太湖武进水域对全湖总磷削减量贡献率(73.6%)、对全湖改善幅度贡献率(161.8%)均居环湖区县第一位。
定思路——
“1+8+5”、纲举目张
走出太湖治理武进路径
省委省政府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点线面”结合、推动治理重心由湖体向上游延伸的部署,为流域地区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导。武进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精神,结合区域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1+8+5”治理思路,即锚定“水质持续改善、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这一总体要求,紧扣涉磷企业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等8个专项行动,突出“一湖、一浜、一网、一链、一带”5个重点。
治好“一湖”。紧扣滆湖这一武进“水系中枢”及太湖“前置库”,以恢复“草型生态湖泊”为目标,开展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两年实施滆湖生态清淤1000万立方米,种植沉水、挺水植物超240万平方米,完成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3.2平方公里。实施以渔控藻、以鱼净水,增殖放养净水鲢鳙450万单位以上,移出水体氮、磷、碳84.4吨。强化蓝藻监测处置打捞,投用蓝藻浮标站、浮船站、一体化藻水分离船、运输船及藻水分离处置等设备,打捞蓝藻44万吨。
抓好“一浜”。溯源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3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321个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劣Ⅴ类支浜消劣和小微水体整治,整治“小微水体”311个,消劣支浜108条,全区3条主要入湖河流一、二级支浜水环境质量全面完成消劣,今年底将全面完成骨干河流一级支浜消劣整治。强化污水排放控制,划定污水排放控制区253个,完成溯源排查212个,排污许可试点工作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
布好“一链”。加快湿地链建设,构建入湖净化系统及生态屏障,重点推进滆湖近岸带湿地、主要入湖河道河口湿地、湖区湿地、出入湖骨干河道湿地、城区重要水体湿地、重点乡村湿地建设,全域化布局湿地链。目前,已规划建设生态湿地11处、总面积达2156万平方米,完成圩区清退3.2平方公里、湿地修复333万平方米,雅浦港生态缓冲区等一批示范工程落地投用。
织好“一网”。加强污水管网建设管理、畅通城乡地下“动脉”,建成市政污水管网1455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建成区全覆盖,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43.7平方公里,排查修复毛细管网1019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5%。“十四五”以来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现状总规模达44.55万吨/日,2025年底将达56.55万吨/日。落实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统一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监管的“五统一”机制,确保建管并举、高效运维。
建好“一带”。建设环湖农业绿色带,在生态低碳农业上率先破题、在农业污染治理上争当示范。探索“渔、光、旅”互补融合,省重大渔光一体项目正式开工,投用后预计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7.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1.73万吨、减少硫氧化物排放约867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734吨。完成农田灌溉系统生态化改造6处、面积2530亩,打造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4个,去年来清退转产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1.75万亩、规模池塘改造率达100%,探索实施“一块田、一捆草、一袋肥”秸秆生态循环新模式、年内秸秆离田率预计达16%。
强协同——
系统治理、标本兼治
打破“就湖论湖”治理格局
面对太湖治理新形势、新特征、新情况,武进区及时转变治理理念及治理方式,坚持科技治湖、源头治湖、系统治湖,加强与科技端、产业端、城市端的互动,打破“就湖论湖”格局。
与技术进步协同。探索数字化赋能河湖治理新模式,打造数字孪生滆湖智慧中枢大脑,实现防洪预警、水资源调配、水质提前预报等智能化管理,为精准调度流域水网、实施滆湖治理、提升流域水网安全与水系环境提供“大脑”,数字孪生滆湖项目入选水利部先行先试工作试点。创新建立雨水情监测数据库,打造水环境物联控制平台,部署市政井、雨污水井、防汛泵站等监测点位超500个,实现涉水数据实时化、空间化和可视化监测。
与产业转型协同。把推动产业转型作为太湖治理的根本出路,推动产业体系向新逐绿。“95X”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7%,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年内预计突破2000亿元,氢能、化合物半导体、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抢先布局。绿色制造示范体系有效构建,入选全省绿色制造典型地区,创成1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93家省市级绿色工厂,出台近零碳园区发展规划、打造以绿建区为代表的近零碳示范园区及以苏文电能为代表的近零碳示范工厂。行业整治有序推进,整治涉磷企业1328家,全面形成“磷账本”“磷清单”,5家企业被列为省级涉磷整治样板企业,相关工作两次获得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与城市建设协同。将水环境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以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河湖系统为目标,以恢复水系自然连通、拓宽雨水行泄空间为重点,加快推进河湖水系生态治理,建立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和湿地空间。推进城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武南片区防洪除涝及畅流活水闸站建筑物工程一期工程,新建武南河立交枢纽、长沟河南枢纽、湖塘河南枢纽、大庆河枢纽等闸站,设计标准均为百年一遇以上。
建机制——
深化改革、共保联治
常态守护太湖碧水安澜
太湖治理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和全面调动,必须以高效机制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汇聚合力。武进区坚持以深化改革破题突围、在机制创新中纵深推进,为打造全国湖泊治理标杆探路攻坚。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在省内率先成立区级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整合行政资源,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及太湖综合治理工作。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开展新改扩建项目排污有偿取得,逐步推进现有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落实与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挂钩机制,“十四五”以来落实生态补偿资金6779万元。创新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打造“生态损害赔偿替代修复+充电桩建设”等一批成功案例。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统筹民间力量,在全国首创“企业河长制”、在省内首推小微水体河长制和镇级跨市联合河长制,民间河长被纳入常州地方性法规,推动治水主体多元拓展,让水体责任细“治”入微。借助专业力量,加强水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组建生态环境专家库,深化与上海市政、上海水生等专业机构战略合作,由区内国企与上海市政合作成立申武先进院,开展城乡排水设施运维、污水系统提质、水质快速监测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健全跨域联动机制。以增强流域治理合力为主线,优化跨域联动协同机制,先后与市内其他辖市区及市外宜兴市、滨湖区、惠山区等地建立水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体制,落实定期联席会商、共享预警信息、联合执法监督、协同应急处置等措施,有效缓解交接断面水质波动,合力推动流域治理。
明愿景——
城湖相依、和谐共生
释放太湖治理多元价值
武进区坚持把“如何保护好湖泊、打造什么样的湖泊、怎样发挥湖泊价值”作为引领工作的“治理之问”,始于河湖治理、落于生态修复、融于城市发展、见于百姓民生,彰显太湖这一长三角“生态绿心”魅力,释放太湖治理多元价值。
让一汪碧水成为万物栖息天堂。水质好则万物生。武进区统筹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以流域生物多样性检验治理成效,通过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构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240万平方米滆湖“水下森林”已然形成,甲壳纲、多毛纲、软体动物等清洁型指示生物从“稀客”变为“常客”,水雉、白骨顶鸡、斑嘴鸭等“新居民”不时出现,多鳞白甲鱼和方氏鲴等珍稀濒危物种均有检出,底栖动物从耐污型向较清洁及清洁型转变。
让湖光水韵成为城市最美风景。立足“一区濒两湖”生态特质,以“湖”之禀赋做城市文章,让8公里滨湖岸线成为城市最美风景线。贯彻落实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两湖”创新区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核心区建设,苏澳大厦等总部项目全面开工,西太湖外国语学校、国际露营岛等高端配套全面建成,长三角最美湖湾城轮廓初显。太湖湾音乐节、西太湖马拉松等湖湾IP火爆出圈,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太湖湾音乐节吸引乐迷13.5万人、实现营收1.1亿元、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5.5亿元。
让河晏湖清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福祉。武进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048条,大量市民临水而居、向水而生。坚持将水环境治理融入人居环境提升,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为武进人民出门可见、触手可及的福祉。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完成134条生态河道以及50条幸福河湖建设评估工作,新沟河武进段、新孟河漕桥河武进段获评全省幸福河道建设示范样板。依托洮滆片区(武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小流域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湟里镇葛庄村安全大塘湿地公园等一批乡村“亲水公园”建成,露营、咖啡馆等乡村新业态依水而兴。加速布局城区小微湿地,一批城区湿地建成投用,新天地公园7万平方米“玻璃海”流光溢彩,成为市民畅享碧波的绿意空间。
来源:2024年11月6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