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江淮气旋东移影响,8月27日,我省长江以北地区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全省面雨量66.4毫米,其中淮北地区105.5毫米、江淮之间69.3毫米,分别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第二大单日面雨量。降雨5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1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占全省面积四分之一。里下河地区中小河流2站水位超警。
闻汛而动、冲在一线,于水文部门而言,这是今年汛期又一场“精准测报、抢在前头”的主动战。
水文应急测报与风雨竞速
26日18时,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长江以北地区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7日12时,省水文局启动全省长江以北地区水文测报Ⅳ级响应。省水文局及局属各分局主要负责同志24小时在岗带班,及时部署防御强降雨水文测报各项工作。
谋定而后动。每一次的集结和出动,都迅即而精准。
水文测报应急响应一经启动,盐城、宿迁、徐州、南京、淮安等8家分局立即响应,29支应急监测小组分别集结,148人次迅速出动,1小时内准确到达指定监测地点,在极短时间内获取了宝贵的监测数据。
水情值班人员与水“竞速”,和雨“对话”,遇突发强降雨或水位超警立即上报,在海量的水雨情数据和图表中寻找规律、作出预判,同时加密滚动预报,进一步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合会商,为防汛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监测分析及预报成果。
本轮水文测报应急响应启动以来,水文部门已累计施测100个断面、209次流量测验;对泗阳县中运河竹络坝水源地、江都区里运河邵伯水源地(乡镇)等2个饮用水源地开展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水质监测,编织应急水质监测快报6期;每小时开展雨强分析,累计上报强降雨或水位超警信息8份。
水文对“应急”的极致追求,化作准确及时的监测预报信息,为水利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常态化调查机制守牢“城市生命线”
城市,人口聚居、建筑密集,交通网络密布、经济要素集聚。每一场暴雨都考验着城市的应对能力。
水文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行动、及时掌握暴雨期间城市内涝积水和受灾情况,服务城市防洪决策和防洪安全。
盐城分局划定以县城响水镇为主的120平方公里区域为应急调查范围,以及开展沿灌河沿线排水河道调查,兵分数路深入受灾第一线开展工作。淮安分局迅速组织技术力量,5个小组分赴清江浦区、淮阴区及淮安区开展暴雨积水调查。南京分局安排专人协助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对城市主次干道、城市易积淹水点、低洼片区及居民小区(地下车库)等开展暴雨调查及处置。
从容有序的调查成果,得益于省水文局结合应急调查经验构建的“暴雨期间城市内涝积水情况调查常态化机制”。这一机制在今年7月经盐城、淮安分局实践完善,并持续在本轮强降雨中稳定运行、发挥成效。
为保障这一机制能迅速启动,各分局结合实际,编制城市暴雨内涝调查应急监测方案——明确应急调查监测目标任务、组织机构、监测分工、成果报送等工作流程,梳理主要外排河道水文监测断面、低洼易涝地段、区域或下穿立交、隧道易涝等重点调查对象,绘制出一张暴雨期间城市内涝积水情况调查的“作战图”。
细致明晰的工作方案,让水文“把脉”城市内涝更加顺畅,也为城市暴雨复盘工作、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超大暴雨的防御措施提供经验,为防汛应急预案修编提供基础,为提升城市应对暴雨灾害天气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抢抓时机开展水文研究
服务水旱灾害防御,应急获取一手水文测报数据是其一,积累科学研究成果反哺实践亦是关键。
本轮强降雨,水文部门统筹考虑、科学部署,同步推进径流小区监测、水保径流场监测工作,为探寻更准确的水文运动规律打下牢固基础。
盐城、徐州、南京、连云港等分局提前驻守一线,密切关注雨情、监测断面水位、工情等实时状况,统筹水位、流量、含沙等各项测验任务,做到科学合理布测,累计开展28次径流小区测验,确保监测到完整洪水过程,为极端暴雨洪水条件下当地产汇流研究提供有力依据,水文手册修编提供第一手水文数据支撑。
宿迁、扬州等分局迅速赶赴相关水土保持径流场,开展当地代表性植被类型水土流失监测,推演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析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积累序列监测数据,率定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8月28日15时,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结束我省长江以北地区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8日18时,省水文局结束水文测报Ⅳ级响应。但汛期仍在持续,不容丝毫放松。水文部门将持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克服麻痹松懈、侥幸懈怠心理,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构筑起守护水韵江苏的水文防线。
(供稿:省水文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招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