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盛夏,洪泽湖澄碧一色,波光粼粼。这片碧波万顷的陆上“悬湖”,曾因黄河夺淮化为肆虐洪水,为害一方,治水兴水的历史伴随她绵延千年。如今,洪泽湖水清岸绿、美不胜收,这背后,是一项接着一项国家水利治理工程的“落地生根”。
兴修水利,吞吐淮水保安澜
盱眙县三河农场,土方车队来回穿梭,将泥土填在施工区。最后一层土铺排完毕后,工程将进入泥土固结沉降的阶段。这是涉及宿迁、淮安等两市六县的“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项目工程”,作为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家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它被列为今年的省重大项目,工程总投资达42.85亿元,目前已全面开工。滞洪区建设的第一步是将淮河镇等八镇一场沿线的大堤进行复堤加固,并在其中部分无堤段线路建造相互连接的新堤。此外,还将建设跨河桥梁(涵)46座,新建进退洪口门7座,新建、拆建县排涝泵站4座等。“现在建的项目主要是用来防洪,滞洪区会蓄滞洪泽湖部分洪水,确保洪泽湖大堤的安全性。建成以后,防洪标准能从原来的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盱眙县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处工程科科长朱玉军介绍。治淮工程中,除了滞洪区建设,用来畅通水流的入海水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也将开工。“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按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标准,扩挖全线深槽,加高加固两岸堤防,扩建工程沿线5座枢纽的建筑物,工期约8年。”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马树齐介绍,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淮河中游洪水下泄、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
岸线风景,生态修复展新颜
兴水利、除水害,为的是惠润万家。以洪泽湖为底图绘一幅美丽生态画卷,正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处旁的老子山镇,渔民原先占总人口的60%,对住家船渔民来说,过的是“抬头看天、低头看水”的生活,不足十平方米的船舱就是一家人生活的范围。“即使为船民们通上电、通好网络,水上讨生活仍然辛苦,废水也直接排放到湖中,污水问题难以根治。”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郭明珠介绍。2020年下半年起,洪泽湖开展“两船”清理整治工作,7066条住家船和49条餐饮船完成整治,帮助近2万渔民上岸。持续努力中,洪泽湖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至2021年,洪泽湖湖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25条入湖河流水质好转。改善民生同时,江苏省水利厅持续发力,牵头开展洪泽湖退圩还湖工程。“滞洪区利用清退土源,建设了近岸缓坡带,帮助修复洪泽湖的生态环境。”朱玉军说。洪泽湖全域退圩还湖规划编制完成并结合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届时将恢复洪泽湖调蓄能力近6亿立方米。目前,泗阳县已恢复洪泽湖水域面积30平方千米,增加调洪库容4800万立方米。如今,洪泽湖水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洪泽湖东岸有“百里画廊”,西岸有“醉美湖湾”,恢复生态湖岸线超40公里,环湖造林近20万亩,修复湿地2万余亩,建成100余个绿美乡村,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3%,绿色家底更加殷实。
古址串联,彰显别样水文化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历代治淮,在洪泽湖沿岸留下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水文化。沿洪泽湖大堤一路向北,仿宋园林建筑在群树后若隐若现。亭台楼阁相间,斗拱镂空应合,小桥流水互映……踏入古堰景区,一众历史文化遗迹呈现眼前。景区内的周桥大塘遗址公园,保留着明清时期林则徐为治水而筑造的堤坝。堆砌周整的条石于斑驳间轻诉历史,刻有“林工”蝶形铁块蕴藏古人水利智慧。作为百里画廊洪泽段的核心景点,古堰景区让游客更好地亲近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广大游客遗产保护意识,周桥大塘遗址公园未来也将成为古堰景区中段的游客集散地。近几年,洪泽湖大堤也开启“上新”动作,分别在城区段和洪祥段进行了二期生态建设工程。洪祥段通过不同分区植物造景,演绎四时之景,借鉴洪泽湖碧浪清波的水浪形态,形成水岛、花屿、杉林、绿堤等景观,沿线栽植樱花,打造洪泽湖大堤樱花大道;城区段通过设置文化长廊、科普景墙、渔歌唱晚广场等文化小品,创造洪泽湖文化特色的人文印象园。
呵护江淮“绿心”,成效已然初显。随着一批批水利项目持续推进,洪泽湖与淮河奔腾向前,谱写千年不辍的四季赞歌。(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