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走在水利现代化新征程最前列 > 牢记嘱托开新局 > 贯彻落实
真抓实干 精研深磨 推动水文化大融合续华章
发布日期:2022-02-17 17:20:05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协同治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五水一岸线”协同治理的观点,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水文化的重视,为水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大江大河治理保护把脉定向,对黄河、长江、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出全面要求。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与时代同步,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弘扬水文化时代价值与传承水利行业精神融合起来,把加强水文化建设同落实新阶段水利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以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推动水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敢闯敢试,水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江苏辖江临海、扼湖控淮,1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水域面积超过六分之一。长江两岸,孕育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大运河沿线,千年文化积淀,是熠熠生辉的美丽纵轴;太湖周边,百强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星罗棋布,是幸福的人间天堂;洪泽湖、高邮湖、淮河串联起勃勃生机的生态绿心。一部江苏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依托富丰的水资源,江苏努力培育富集的水文化。

一是搭建水文化工作体系。在规划引领方面,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中,将水文化建设内容单独设立章节,标志着江苏水文化建设正式成为江苏水利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专题谋划。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江苏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成为指导江苏水利系统开展水文化规划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水文化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在政策指导方面,2017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保护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不断弘扬优秀水文化,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丰富河湖文化内涵。2019年12月,省总河长签发的《全省河湖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将水脉与文脉有机结合,深入发掘河湖历史和文化底蕴,建设高颜值、高品味、高效益河湖文化带,水文化建设成为衡量河长制工作、生态河湖建设的重要指标。在机构人才方面,专门设立江苏水利学会水文化与水利史专业委员会,推动全省水文化理论研究,培养一批水文化爱好者,常态化组织开展水文化论坛、培训交流活动,为水文化工作者提供“头脑风暴”交流平台。举办“水脉与城市”“大运河水文化”“江苏水文化与水韵江苏建设”等学术论坛和理论研讨会,围绕江苏治水故事,深入交流研讨,实现用文化润泽美、用道德保障美、用生态涵养美。注册全国首个水文化商标“苏水知道”,促进水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水文化创意活动的策划。

二是突出水文化主轴示范。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也是运河文化最厚实的地区。2019年发布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把大运河江苏段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水利厅主动作为,在提升运河水利功能的同时,做好“运河+”文章 ,不断打响江苏运河水文化品牌,不断显现江苏实践的示范效应。实施“运河+新媒体”,依托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功举办“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主题宣传活动,推选出扬州三湾等40处最美运河地标,被水利部、团中央评为水利公益宣传教育金奖、全国志愿服务银奖。实施“运河+体育”,联合体育部门连续多年主办“新年走大运”活动,组织运河沿岸八城群众以健步走的方式迎接新年,宣传水文化。

三是摸清水文化遗产家底。201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域范围内水文化遗产调查,共计调查登记8322处水文化遗产,调查力度、深度、广度全国罕见。在此基础上,2021年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水利工程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引导各地加强水工遗产的认知、挖掘和保护,着力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三级水利遗产体系。扬州高邮灌区成功入选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江苏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我省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擦亮了江苏水利又一世界级“金名片”。2021年率先公布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117处,年代从春秋战国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空间分布辐射全省,初步展现了我省治水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实施“寻找江苏水工记忆”项目,寻找每个时期在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标志意义的水工程,掌握其形态特征和时空分布。根据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筛选、排查5处不可移动水利革命文物、5件可移动水利革命文物,做好价值阐释。

四是拓展水文化公共空间。以长江为横轴、运河为纵轴、历史为竖轴,探索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水文化公共空间展示体系。长江文化生态千里绿廊初步显现,沿江各地结合岸线整治,以点带面整体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文化景观,打造“临江、阅江、忆江”的千里绿廊。南京建邺区建成“长江记忆”水法制文化园,苏州张家港高位规划建设“长江最后一道弯”,无锡江阴选择性保留、修复和雕塑化处理扬子江船厂船舶文化遗存。馆廊园等水文化展示形态进一步丰富,各地各单位挖掘梳理治水时空脉络,拓展水文化展现形式,筹建多主题、多类型的水文化阵地,常州市兴建常州治水名人馆,扬州市建设扬州治水文化馆,泰州市建设河长制文化公园,苏州市水文化馆开馆运行,无锡推动立项江南运河展示馆。“建一个工程有一个窗口”理念得到实践,位于洪泽湖畔的石港抽水站保留老机房建设“老站记忆馆”,无锡宜兴油车水库建设了阳羡湖水科普馆,镇江市发扬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区精神,兴建珥陵灌区纪念馆,泰兴马甸枢纽将文化展示馆、景区元素等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善作善成,水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作为水利大省,在工程建设中确立“工程为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理念,注重用建筑语言解读河流水文化或地域文化,推动和引导水利工程打上文化烙印。一批水文化地标工程崛起绽放,全方位、多视角诠释水文化的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以文化为助力推动治水成就可见、可知、可感。

一是着力建造出类拔萃的水地标。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水文化理念,把治水与人文相渗透,把工程与美学相彰显,成就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工程。联合省旅游局共同开展“江苏最美水地标”推选活动,通过寻找最能代表江苏地域特征的水工程、水景观、水聚落标识,推选出40个兼具工程美、景观美、人文美的水地标,成为当地向外推介的文化符号。在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方面,洪泽湖三河闸工程除险加固工程时保留了御碑亭、清代镇水铁牛、工程指挥部旧址等历史遗迹和文物,宿迁井头翻水站利用原站房建设宿迁水利遗址公园,使水利工程成为别具风格的水利建筑艺术品。在彰显时代特征方面,南京市三汊河河口闸工程,采用“双孔护镜门”的造型设计,为亚洲首创,造型独特,视觉丰富;无锡市江尖水利枢纽水下倒卧门设计独特,与河岸景观完美融合,体现了城市水利建设的新理念。在地域文化与水利工程的结合方面,淮安水利枢纽立交工程设计建设了两座凸显汉唐风韵的安澜塔,与当地镇淮楼遥相呼应;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注重维护特色水利工程建筑风貌,江都三站修旧如旧,保留了“三面红旗”的建筑外观,整体枢纽范围展现了扬州园林的地域风情。在创新文化与水利工程结合方面,苏州段运河堤防加固工程在提升防洪标准、改善环境面貌的同时,叠加了文化旅游、健康休闲、遗产保护等功能,最大程度展现文化底蕴和生态需求;泰州凤凰河工程充分挖掘泰州的凤凰文化,结合众多的水文化创新设计和凤凰文化展示区,增加了凤凰河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厚重感。

二是努力营造多姿多彩的水景观。江苏既有浩荡的江河湖海,也有精妙的小桥流水。近年来,各地着力开展水文化挖掘展示,讲好治水名家故事,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水景观,让水利风景区“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就是建立系统的导视系统、解说系统,讲好每个景区自身的河湖故事,丰县大沙河建设了大沙河展示馆,讲述黄河在二坝决口后丰县治沙治水的历程。“有看头”就是工程改建修旧如旧,保留原貌,使人们在拥抱自然、品味人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悠久的治水历史,感受当代水利的巨大成就。扬州黄金坝闸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内建设的水利工程,拦邗沟而横卧,设计充分汲取了历史文化元素和扬州地方特色,有机融合水利工程的功能性。“有玩头”就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水文化知识普及,在昆山明镜荡景区,人们可以徜徉纵横河道,参与祝甸古砖窑文化园各种文化沙龙,泰州溱湖会船节、连云港小塔山金秋塔山诗会等等,丰富了大众参与水文化活动的方式。如今的江苏,176家水利风景区以恢弘的水工程、优美的水环境,吸引着大批群众游赏休憩,成为传播传承治水文化的绝佳场所。

三是聚力打造功能齐备的水基地。江苏水情教育起步早、基础好,多项工作全国领先。编制出台《江苏水情教育发展规划》,2021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团省委、省科协制定出台《江苏省水情教育基地设立及管理办法》,高标准创建省级水情教育基地,示范带动全省。与四川省水利厅联合启动“都江堰·江都站世纪工程交相辉映”共建活动,倡议成立“长江经济带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联盟”,扩大了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确定“建设一个工程成就一个基地”理念,建成河道总督府(清晏园)、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安澜展示园(淮安水利枢纽)、江苏防汛抢险训练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泰州引江河工程等6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场馆等,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常态化水情教育,成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实境课堂。作为中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淮安清晏园突出“水历史+水情教育”主题,年接待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作为“红领巾成长营”研学基地,泰州引江河突出现代“水工程+水情教育”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多方位开展水情教育。

四是奋力塑造各具特色的水品牌。答好幸福河湖的重大命题,不仅要有水清岸绿的物质体验,还要有浸润心田的精神体验;不仅需要水利人的不懈奋斗,更需要全社会的深入参与。近年来,我们策划了一批高质量的活动,多渠道宣传推介水文化,让水文化元素在全省各地各领域高频率高亮度呈现,也形成了江苏水文化的系列品牌。联合省委宣传部、省交通运输厅等五部门举办“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运河沿线116个运河地标网络比美,7000多部反映美好运河的短视频集结挑战,微话题阅读量达542万,短视频累计播放量4000万、点赞量77万。联合河海大学举办的“江苏河湖故事大家讲”活动,荣获江苏省委网信办网络文化季优秀项目奖。推选“最美水利人”“十大河湖卫士”“最美基层河长”,树立了水利、水利人良好的社会形象,打响江苏水文化项目品牌和知名度,提高了行业的社会知晓度和关注度。面向社会公众,出版《江苏水情读本》《江苏水文化丛书》,填补了省级层面水文化科普读物的空白。面向中小学生,推出《最美不过家乡水》系列读本,覆盖全省4020所小学、2200余所初中,赠阅6万余本。策划制作《水润江苏》《水·江苏》等一批反映江苏省情水情的公益宣传片,各类网络平台下载量超千万。邀请知名科学科普博主“三维地图看世界”制作上线的《太湖是怎样的?》,观看量超50万。

再接再厉,水文化建设薪火绵延

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多个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赋予江苏水文化建设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开创水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幸福河湖、建设美丽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服务大局,文化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挖掘治水文化精神内涵,以水文化为媒,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水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文化民、以文育民、以文惠民,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取得最广泛的群众根基,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水文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多元发展。统筹考虑地域广泛性、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推进分类施策、分步实施。以治水文化为主线,发展与水相关的文学、艺术、习俗等,不断丰富水文化内涵和外延,促进水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多元发展。坚持突出重点,系统开展。紧紧围绕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重点江河文化开展研究和实践,充分把握水文化时代特征和精华,注重水利遗产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实现水利遗产保护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

二是理清可持续工作思路。坚持守正创新,百花齐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营造水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坚持系统挖掘,丰富内涵,从历史文化、工程技术、文学艺术、国情水情教育等多维度提炼水文化内涵,从历史演进、地理空间的时空角度分析水文化内涵,彰显水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传承弘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共享治水成果,让水文化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与时代同步,与水利发展同步,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和精神源泉。

三是明确多维度任务清单。出台《关于加快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水文化建设规划内容纳入《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启动《江苏水情教育规划》编制,新编或修编水工建设及河湖治理建设相关地方规程、规范,将打造水工文化品牌、河湖滨水空间文化提升等内容纳入规范要求,通过基本建设有序推进,推动水文化建设落地见效。规范提升水利风景区运行管理,发挥好景区协会纽带作用,促进整体发展。推进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型水利枢纽的水情教育作用。保护和管理好水利遗产,进一步提高水文化遗产保存率、完好率。建设河湖滨水亲水空间,打造“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诗画江南水乡,发挥城区河湖城市客厅功能,让老百姓共享河湖治理的成果,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追求浸润式行为养成。依托博物馆、水文化展馆、地方水文化特色场馆等场景,构建水文化展览展示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水文化活动,阐发薪火相传的治水历程,全方位、多视角诠释水文化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依托大型水利工程设施、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风景区、展览馆等积极开展国情水情教育、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社会风尚,把水文化水情教育与培育公民树立良好的资源道德观念结合起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结合起来,发挥先进水文化的引导功能和自律意识,逐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文化自觉。

江河治理千秋业,文化传承烁古今。一代代治水名贤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治水奇迹的同时,创造出历久弥新的水文化。接好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将坚持创新与传统齐飞,让文化共时代一色。


(供稿:省水利信息中心  省河道局 责编:厅办公室  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