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苏州,铺陈水韵新画卷
河湖治理机制逐步完善 水环境持续向好 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发布日期:2022-10-24 15:16:35 浏览次数:

江南水乡,诗意灵动,山温水软,鸟鸣花香。“美丽苏州”是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美丽苏州建设提出一系列治水决策部署,以深化河湖长制改革为抓手,健全机制、攻坚克难,河湖治理机制逐步完善、水环境持续向好、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河湖功能日益多元,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初具连片成网的现实模样,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水韵苏州之美徐徐铺陈。

河长主责

扛起河湖治理保护使命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9月20日,苏州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签发2022年1号总河长令,对构建现代水网、建设幸福河湖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全市上下要扎实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农村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新画卷。

近年来,苏州坚持提升治水标准、强化治水举措、加大治水力度,治水策略从单一河道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从阶段性治理向常态化治理、从政府治理向全民治理转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任第一总河长,多次组织研究太湖、阳澄湖、澄湖生态保护工作并作专题批示交办,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做好四篇水文章。苏州全市24643条河道全面配备5106名河湖长,今年上半年全市河湖长累计巡河超5万次。

在苏州大大小小河湖边上,河长牌林立,上面清晰注明了河湖名称、河长信息和监督举报电话等。苏州坚持党政领导、河长主导、社会引导,不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设立双总河长,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有事找河长”已成为苏州百姓的习惯。

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基础上,苏州创建联合河长制,丰富五大联合机制内涵,实现451条县级以上跨界河湖联保共治全覆盖。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拓展苏锡联合河长制、苏沪协同治水,连续三年为“进博会”成功举办提供坚实保障。青、吴、嘉联合签订示范区联合建设幸福河湖工作任务书,在全省创新建立太浦河水质无忧保险项目。

除了跨区域联合治水,跨部门、跨团体携手护河同样丰富了河湖长制内涵。“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模式不断涌现。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市首创河长联盟。“外籍河长”“企业河长”“巾帼河长”“少年河长”等民间河长积极参与河湖管护,全民治水氛围愈来愈浓厚。

在昆山巴城、太仓沙溪、吴江同里、吴中甪直等古镇和姑苏区,特色历史水街建设成果初显,环城河、山塘河、老七浦塘、老杨林塘等多条古镇河道成为彰显文化底蕴、带动产业发展、丰富群众生活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苏州以“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美丽河湖集中连片建设,展现苏州河湖“和谐之美”。生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计划于2019年底启动,今年转段升级为幸福河湖建设,浒光运河高新区段、张家港市朝东圩港、常熟市海洋泾获选江苏省幸福河湖建设示范样板。

为压实基层河长履职责任,今年以来,苏州市河长办创新建立基层河长履职定期评价机制,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发布首批基层河长履职“红黑榜”,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新开展基层河长线上培训,覆盖全市镇村级河长4900人次,河长履职尽责进一步加强。

系统治理

厚植水乡绿色生态基底

坚持水网理念,落实系统治理。苏州按照“江湖共济、十河引排、百湖齐蓄、万河成网”总体布局,以“三横两纵”区域骨干水系和“一环三横四直”古城水系为基础构架,系统布局“通江达湖、河湖畅通”水系网络。

5月16日,总投资超150亿元的吴淞江整治工程开工,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水网互联互通骨干工程,是水利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行动,体现了示范区协调治水机制的全面强化。工程完工后,将成为太湖第三条行洪通道,扩大太湖流域东排入海规模,同时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助推太湖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提高太湖洪水外排能力,改善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条件,复合构建韧性水岸,提升苏州至上海内河航运能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吴淞江整治工程,不仅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流域防洪保安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组合行动。以吴淞江整治为抓手,苏州正积极构建国家和省级水网大动脉,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新的通道。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作,推动跨区域协同治水,苏州先行先试。与上海青浦、浙江省嘉兴市共同参与制定长三角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地方标准”。开展“村镇级跨界河湖协同共治行动”36个,依托“港虞治水护河联盟”“苏锡协同治水”和“环淀山湖生态共治”等工作机制,加强跨域协同,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在巩固县级以上跨界河湖协同共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层交界河湖联合治理内涵。

苏州牢牢牵住水环境治理的“牛鼻子”,着力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加强岸上源头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累计完成关停及实施低效产能淘汰企业7344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699家,全市化工园区(含集中区)压减至6个。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完成5个跨县重要河湖水量分配,印发《苏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21—2035)》《苏州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苏州市工业节水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强化岸线管控,有序推进2022年杨林塘、澄湖、白蚬湖等河湖水流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河道碍洪问题整治,14项排查问题整治完成率100%,恢复河道水域面积3.38万平方米。按照“除黑、消劣、争优”三步走,消除城乡黑臭水体,累计整治劣Ⅴ类水体591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农村污水治理率分别达90%、96%,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跑全国。

强化骨干生态廊道系统治理,苏州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长江太湖生态涵养区、环太湖湿地带、水下森林等项目建设,探索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示范点,打造骨干生态绿廊,完成元荡生态修复等水美乡村项目,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实施《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探索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先行示范点,高标准打造太湖生态岛,苏州片区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以“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为主线,印发《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科创圈带”滨水绿廊,为“科创圈带”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提供优质生态空间,打造江南文化致韵和现代科技魅力交相辉映的诗意栖居之地。

围绕确保苏州市民的“大水缸”安全——太湖安全度夏和综合治理相关工作,苏州马不停蹄抓落实。为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苏州及早部署,强化机制建设,完善相关预案,落实“挡、引、捞、控”并举的蓝藻应急防控体系。一方面,强化监测研判,完善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控和水面人工巡测的“空、天、地”立体预警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水利水务、生态环境、气象部门和属地协同配合,科学分析、研判蓝藻形势,精准调度指挥蓝藻防控工作。

为提升太湖水质,2021年,苏州实施了10大类71项年度太湖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全部达成年度进展目标,完成投资41.0亿元,占投资计划的116.4%,较好发挥了环境效益。2022年,苏州强化精准防控、综合整治、项目推动、问题导向四方面措施。仅在项目推动方面,今年就实施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治理、污水收集、监测监控等10大类60项年度太湖治理重点工程项目,以工程促减排。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筑牢韧性城市“生命线”。苏州系统推进吴淞江等流域性、元和塘等区域性水利工程,建成徐六泾江边枢纽,筑牢江湖防洪屏障。9月为台风多发季,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登陆强度强,大风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给沿海及内陆城市带来严峻考验。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台工作,严阵以待、全面落实,实现了“不亡人、不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市水务部门严密部署开展汛前检查和排涝演练,推进城市内涝治理任务,推进轨交站点等重点部位消险除患,落实“四预”措施,强化队伍、设备和物资统筹调配,科学开展水利工程调度,成功打赢了台风“梅花”这场防御战。

今年7月以来,高温持续,苏州全市降水量总体偏少44%,太湖水位在3.1米左右,较往年低0.4米,为20年来最低。对此,市水务部门全力以赴,落实落细各项引调水措施,保障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努力把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肩扛抗旱重任,扎实做好各项引水措施,落实“保供水”措施,系统开展“引江济太”“引江入阳”“引水上山”等引水、调整水源地取水、加大自来水安全供水等工作,有力有效保障了用水需求。

加强安全生产不放松。今年以来抓实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零事故”专项整治、“百日攻坚”及采砂综合整治“强化年”等行动,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30起。制定《太湖、阳澄湖安全度夏工作方案》,常态化开展水源地湖泛巡查和蓝藻监测打捞;编制7项高品质供水技术规范,加强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全生命周期监管。

着眼发展

提振幸福河湖建设动能

苏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强化河湖长主导地位,将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融入“一事一办”工作清单,着力建设一批留住“乡愁”记忆、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创新建设特色历史水街,打造诗意栖居、韵味浓厚的水乡地标。注重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阳澄湖生态修复和中西湖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太湖生态岛环湖湿地带建设、水源地水下森林、太浦河联保共治先行段等项目,建成元荡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打造淀山湖、汾湖等世界级湖区,优化多彩可及、主客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

澄湖是苏州境内第三大湖泊,属于苏州市四角山水生态格局的环楔交界,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淞江科创带交汇区域。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提升澄湖规划建设水平,苏州市水务局组织开展《环澄湖地区河湖生态环境治理行动方案》编制,提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利水系综合整治、澄湖堤岸建设、缓冲带修复及湿地建设四个专项方案,为苏州市“四角山水”和“吴淞江科创带”提供重要生态载体。

早在2019年,苏州市河长办便编制《苏州澄湖环湖湿地建设方案》,通过建设环湖湿地,起到拦污净水功能,提升环湖水岸景观,构建沿湖生态廊道。今年在甪直镇,澄湖西岸整治工程启动,修复澄湖圩堤顶路1.32千米,新建湿地面积21.5万平方米。接下来,苏州还将强化全域一体、有机协调,研究制定《澄湖地区河湖生态环境治理行动方案》,在提升湖泊水体质量、优化周边水系连通、开展堤防达标建设、促进环湖湿地恢复等方面下功夫,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效激活澄湖蓝心,打造跨域人水和谐宜居典范,为科创圈带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质的水生态环境保障。

着眼发展,苏州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印发《苏州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幸福河湖评价办法(试行)》,年度630条任务中378条已初步建成。做好河湖岸线绿化美化,全市完成营造林3100亩。积极拓展水上旅游产业链条,深入挖掘太湖生态岛、阳澄湖等水上资源禀赋,结合长江、运河等水乡文化,加强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靓丽风景。

苏州市河长办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按照1号总河长令的要求,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紧紧抓住太湖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大事要事,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统筹协调、牵头抓总作用,更大力度加强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更加全面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更大范围发挥河湖多元供给,以水起笔谋篇书写新时代河湖治理的苏州答卷,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

——强化底线思维,全面守护“水安全”,规划苏州现代水网建设,巩固“一江十河百湖”水网的主骨架格局,推进重要流域区域整治工程,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以最严标准做好水源地保护。

——强化河湖治理,大力做优“水生态”,注重加强江河湖泊保护修复与河网水系互联互通,优化联合河长制等治水管水模式,高水平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锚定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目标,全力攻坚消除劣Ⅴ类水体,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

——强化价值实现,管好用好“水资源”,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城市)建设,促进水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高效利用;深入实施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打造一批骨干生态廊道,构建“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滨水绿廊,助推沿线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强化特色挖掘,深入弘扬“水文化”,深入开展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建设,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多维度展现江南水乡独特魅力;广泛传播伍子胥、范仲淹等治水先贤事迹,全面打造“水韵苏州”品牌,促进幸福河湖共建共治共享。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苏州,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改革,持续深化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建设幸福河湖,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在前列。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丽苏州令人神往!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2022年10月12日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招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