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发布日期:2022-10-24 15:14:21 浏览次数:

南京,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长江穿城而过,秦淮河碧水绕城,境内共有长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水阳江四大水系。

近年来,围绕推进农村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的建设和治理,南京统筹推进农村水利、防洪减灾、供水节水、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建设,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发力黑臭水体整治和水环境整治提升,增强农业发展动力,水务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全市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以民为本,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而百业兴。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兴水,方能裕国富民。

围绕提高广大丘陵山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全市先后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水源调度、控制和蓄水工程,建设了一大批扎根江河的抗旱翻水线和水库塘坝等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今夏,和很多其他城市一样,南京也经历高温大旱,主要江河湖水位较往年偏低较多,长江南京站、水阳江、石臼湖创历史同期最低水位。9月初,位于南京高淳区东坝街道淳东灌区北站的10台卧式双吸离心泵开足马力从胥河抽水,沿着排列整齐的笔直管路被抬升十几米后进入水渠,然后一路向北,滋润淳东大地,为灌区内东坝、桠溪、固城、漆桥31万亩农田灌溉补水。

而与此同时,在高淳水阳江水碧桥闸,正在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翻水抗旱图:100台临时架设的抗旱水泵抱团作战,从8月16日起,夜以继日地从水阳江为固城湖翻水“解渴”。

这些扎根江河的抗旱翻水线和水库塘坝等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全市的旱情。

南京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土地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中水面就占了11.4%,低山丘陵占64.5%,圩区洼地占24.1%。全市共有农村河道776条2600余公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南京,多年来不断夯实的农村水利基础工程正发挥着显著效益,有力地保障着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保障粮食安全这道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水务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关键。近年来,南京坚持城乡水务一体打造、一体整治、一体见效,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方面取得了卓著成绩。先后完成长江新济洲河道整治、八卦洲汊道河道整治等工程,不断加固“两河”(滁河、秦淮河)、水阳江及“两湖”(固城湖、石臼湖)干流以及区域骨干河道和中小河流堤防,流域区域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完成5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农村重点泵站、塘坝、翻水线,建成谷里、永宁三合圩两个农村水利示范区。全市所有涉改面积296.6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全部完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83。未来,将继续开展4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更新改造12座农村重点泵站、6条农村小型翻水线,综合治理20座10万立方米以上大塘坝。

生态优先,绘就乡村振兴水美画卷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其中生态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其最基本的图画便是绿水青山、水清岸绿、沃野碧水。南京突出水生态建设,让乡村的河更清、水更净、景更美,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初秋的雨后,气候宜人,位于南京溧水区的无想山上轻雾缭绕。山下沟塘碧波荡漾,荷叶田田,不时有人前来,或游或钓,幸福满满——钓者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里便是几年前完成的农村生态河道环库河清水通道。为有效改善无想山北区域的农田灌溉和城区河道水环境,解决该区域河道水少、水死、水脏问题,2015年3月,溧水区依托已有的水利工程,统筹实施了全长10.2公里清水通道(环库河)河道工程。工程采用长藤结瓜的形式,以石臼湖为水源,采取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对沿途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水系覆盖了无想山北部近2万亩的农田并可向溧水城区金毕河、陈沛河、南门河补水,呈现出“引流入城复清渠、城区碧水换新颜”美景,综合效益明显。

南京有县级河道53条、总长416.6公里,乡级河道723条、总长2200多公里, 500立方米以上水塘和村级河沟约有10万面(条)。 打造农村生态河道,持续提优农村水环境,不断增添南京水环境生态底色。农村河道不仅具有行洪、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承担调节水生态、营造水环境的任务,对农村防洪排涝、抗旱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构建了四级河湖长制全覆盖的组织体系。河长制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河湖长巡河81万余次,现场巡查处置问题1.6万个,整治完成“两违”“三乱”等河湖问题617项。

考核是最好的指挥棒。南京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已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为加快提升全市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指标,南京市水务局及时下发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通知,明确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年增长率不低于8%的目标任务。各区落实细化方案,全市涉农5区农村河道上图入库工作也已全面完成。全市各级水务部门围绕“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总目标,通过河道清障、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综合措施,大力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生态河道建设、水系环境打造,一大批展示南京风貌、凸显南京特色、灵动南京底蕴的水生态水景观工程相继建成。

在打造农村生态河道过程中,水务部门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由过去传统单一的农村河道治理向生态河道建设转变,由注重农村河道工程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大片农村河道河塘清淤轮浚推进向“县级河道一河一策、乡级河道一片一策”,打造农村生态河道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村转变,由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向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参与转变。目前,高淳、溧水、江宁、浦口、六合5区均已完成“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修编工作。

以生态清洁为主题,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08年以来,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服务当地水环境提升、服务当地农民致富、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注重资源整合、资金整合、项目整合,在治理实践中突出配套完善、产业融合和文化保护,共治理小流域32个,工程总投资1.9亿元,建成了江宁区世凹桃园、石塘人家、朱门农家、汤山七坊、东山香樟园等“五朵金花”、溧水区环山河、傅家边、高淳区的游子山、国际慢城、六合区金牛山、大泉、浦口区关口章等一批独具水利特色及生态魅力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其中江宁石塘、溧水环山河、高淳“国际慢城”等小流域不仅作为建设典型在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座谈会上进行展示,还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称号。

2021年,南京市水环境提升工作呈现了质的跃升,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到2021年底,已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283.4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48%,位居全省第一。

“池上春风动白苹,池边清浅见金鳞。”如果说生态河道是一条条美丽的风景线,河塘便是镶嵌在南京乡村间的一颗颗明珠,星罗棋布。

实施农村河塘轮浚,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2019年5月,南京市水务局出台“百村千塘”示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为重点,在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5个区100个左右行政村开展千面(条)农村河塘疏浚、水系连通、岸坡整治、小型配套建筑改造、周边水环境打造等。整治工作强化乡愁元素,整村推进、整村打造。

经过整治,众多昔日杂草丛生的水洼塘,华丽转身变成了荷花荡、旅游点、虾产塘……乡村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水美乡村建设是南京市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挑选基础好的村庄开展碧水行动,进行水系连通、河道塘坝清淤、岸坡整治、水保林建设等整治,建设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2013年起,南京水美乡村建设重点围绕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汤泉—永宁、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等五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来打造,并兼顾其他涉农涉水镇街。通过分级奖补、市区联动、扩大示范,最终实现全市农村水环境的整体提升。

截至目前,南京已经建成173个市级水美乡村。据悉,到2023年,南京市将重点打造100条乡村田园幸福河、100座美丽幸福湖泊。通过打造幸福河湖样板,引领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

多元共治,筑牢乡村振兴水安全底线

安全是发展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防汛抗洪减灾、农村供水保障、水生态安全等工作,牢牢守住农村水务安全底线。

趋利避害是水利建设的最根本要义。目前,南京防洪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水安全风险。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形势复杂多变,局地突发强降雨、严重高温干旱等极端事件明显增多,必须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防控风险。

筑牢防洪减灾防线。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是典型的“洪水走廊”,每到汛期,大量的洪水过境给南京的防汛安全带来空前压力。

近年来,南京相继出台了《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南京市防洪办法》等多部法规规章。在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上,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完善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抵御水旱灾害防线。“十四五”期间,南京还将加快提升流域防洪能力,完成秦淮河江宁区段整治、外秦淮河干流堤防加固改造和外秦淮河清淤工程,推进流域蓄滞洪湿地和分洪道建设,完成水阳江左岸高宣圩堤防加固、水阳江右岸永丰圩堤防加固和固城湖退圩还湖永联圩堤防新建工程。

强化农村供水保障。加快推进城乡供水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供水专业化运作、一体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全市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达100%,农村地区自来水深度处理率达100%。健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监测排查,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作为重点民生工作,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也在加快步伐,目前高淳、溧水已具备双水源供水。江宁区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将以新济洲凤凰湖为应急水源地,以滨江水厂为应急供水厂的应急水源系统。江北地区应急水源工程将建设以三岔水库为应急水源地,以桥林水厂、江浦制水厂、浦口水厂为应急供水厂的应急水源系统。

扎实推进农污治理,治污防污是保障农村水生态安全的“先手棋”。

政策指引,统筹推进。印发《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效率提升一区一策方案》。健全督查考核体系,加强已完成农污治理村庄和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开展已完成农污治理村庄核查“回头看”,累计完成农污设施维修1000余座,重点针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处理设施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推进“村民验收”,发动群众监督入户管网、化粪池、隔油池等设施的建设运行,入户接管验收情况由农户签字确认,确保污水应收尽收。

截至2021年,南京累计完成70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自然村设施覆盖率超过93%。

围绕水土保持工作总体要求,按照省水利厅相关文件精神,南京市及时制定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双提双减、陪办服务”专项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启动开展水土保持“提升监管效能、减少补报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减轻企业负担”全过程精准陪同办理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结合“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让社会更多了解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水土保持方案行政许可从“事后补”到“事前批”的转变,逐步减少水土保持“未批先建”现象。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联动协作机制和全链条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管体系。

现代水务,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南京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有效提升现代化水务综合保障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水务现代化,现代水务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

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近年来,南京市以“四个规范”为抓手,大力开展大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不仅解决了一批灌溉水源问题,同步对周边的沟渠水系进行清淤扩挖整治,还解决了灌区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在有效提升灌区的灌排能力的同时,努力把灌区建成生态美丽的现代化灌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按照“水源可靠、节水高效、智能专业、生态幸福”总体要求,南京灌区现代化建设既考虑为现代农业灌溉服务的基本需求,同时兼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外延功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从工程、信息和管理融合出发,构建起安全可靠的灌区供水体系、灵活精准的灌排工程体系、智慧专业的灌区监管体系、生态优美的灌区水情体系,同时重视控排减污等生态灌排系统的建设。

高淳区淳东灌区始建于1975年,是全国400多处大型灌区之一,也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大型灌区。灌区总面积405.5平方公里,包括桠溪、东坝、漆桥、固城和青山茶场、付家坛林场等4个街道及2个国有场圃,受益人口达到17万多人,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1万亩。经过多年续建,灌区配套了182座一、二级小型电灌站,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多达3153条。 “淳东灌区建设实施以后,大大提高了输水效率。”高淳区水务局农水科科长吴七斤介绍。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名单,全国共有15处灌区获此殊荣,六合区龙袍圩灌区成为江苏上榜的两家之一。龙袍圩灌区总面积65.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19万亩,灌区以灌排工程建设为载体,探索建立了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运管模式。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建成大中型灌区39座,其中大型灌区1座(高淳区淳东灌区);重点中型灌区12座,其中高淳区1座(永丰圩)、溧水区2座(湫湖、石臼湖)、江宁区4座(横溪河—赵村水库、江宁河、汤水河、周岗圩)、浦口区2座(三岔、侯家坝)、六合区3座(新禹河、金牛湖、山湖);一般中型灌区26座。其中高淳区淳东灌区、六合区龙袍圩灌区、溧水区湫湖灌区被评为2021年度省级节水型灌区。根据规划,到2025年,南京将完成淳东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8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与提档升级。

智慧水务建设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南京坚持提质增效、应用至上的原则,同步加快农村智慧水务建设,以数字化引领现代化。推进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提档升级,推进洪涝预报调度一体化平台建设。在防灾减灾上充分利用现代水务信息化手段,精准监测、预报、预警,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在农村治污控污上强化信息化监管, 河长制加上信息化,给治水装上智慧的“眼睛”, 试点推进农污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日常考核监督,进一步创建南京农村污水治理的示范品牌,保障农村河湖生态安全,实现河安湖晏、水清岸绿。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2022年10月15日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招锐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