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能带来最普惠的民生。
对于素有“千河之城、万河之市”美誉的盐城来说,更是如此。盐城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湖水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9%,做好水文章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
在延续“十三五”时期治水兴水好经验好做法基础上,2021年,盐城水利系统紧扣“勇当排头兵、做好示范引领”这道实践题,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统筹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篇文章,在接续奋斗中进一步提升河湖治理成效。
如今的盐城,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呈现出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画卷。这是新时代治水兴水的盐城答卷,也是盐城努力让每条(个)河湖都成为幸福河湖的生动表达。
“水利工作永远在路上。”盐城市水利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新时代盐城水利人要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新的路径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四水同建”擘画水利大市壮阔图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四五”开局之年,盐城坚持综合治理的系统观,在全省率先探索“四水同建”的基础上,统筹推进节水管水治水兴水各项工作,持续做优水文章。
水旱灾害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盐城市水利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防汛抗洪工作先进集体”。成功应对梅雨期持续强降雨、台风“烟花”等风雨影响,连续五年实现全市无洪涝死亡、无工程出险、无水旱灾害的目标,防汛责任人点调、四级责任体系和村级“敲锣人”等经验做法在全省会议上交流。水利工程建设全社会完成投资47.1亿元,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泰东河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项“大禹”奖;新洋港、川东港、串场河获评全省幸福河道建设示范工程,4个国、省级水管单位通过精细化管理验收。
水资源调配利用更加高效。盐城市政府获江苏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和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通报表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指示,在江水东引北调骨干水源工程基本建成、沿海和渠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推进国家节水行动,落实“以水四定”要求,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实现全覆盖,完成水权交易5例。在全省率先完成地下水封井压采任务,地下水水位逐年回升。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等“三条红线”,通过节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重大项目落户预留用水空间。
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盐城市被省政府表彰为“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地方”。颁布《盐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将河湖长制以及河湖管理、保护和利用写入地方规章。开展强化河长履职尽责专项行动,2021年全市各级河长巡河近40万次,较2020年同期增加25%。全域开展“清剿水葫芦、改善水环境”联保共治专项行动,打捞漂浮物262万吨。
水文化传承发展成绩显著。成功举办“百年征程 水韵盐城”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党课。范仲淹、林则徐、宋乃德、陈克天等治水名人事迹广为流传,大纵湖—蟒蛇河创成全省首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射阳河闸、宋公堤等7处入选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4家、河长制主题公园13个、水文化长廊12处,“河湖+文旅”模式取得新成效。
“全域统筹”走出河湖治理盐城路径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域统筹、因势利导。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谋划、部门协同,全域实施骨干河道生态廊道建设、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走出一条“高位推动、顶格设计、全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河湖治理保护新路径。
一湾碧水穿城过,串场河畔美景多。串场河是盐城的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盐场的千年古盐运之河。按照还河于民、还生态于民,打造城市重要发展轴线的要求,串场河市区段时隔64年再次见底清淤,同时市县联动、系统推进串场河全线综合治理。如今,沿着串场河两岸行走,能看见景观、觅得乡愁、感怀历史,体验到临河而居的美好幸福生活。
对于广大农村河道,按照“彰显原生态、整出新生态、巩固大生态”的思路,以及“生态治理、生态宜居、生态畅流”的原则,共整治村庄河塘2532条(个),建成村级生态河道302条,建设县乡生态河道5000公里。2021年下半年打破以往河道治理条块的桎梏,在全省率先开展清洁小流域整镇治理,计划到2022年8月,建设11个整镇推进乡镇,治理面积974.6平方公里,建设县乡生态河道1200公里以上。
一手治一手管,还原美丽水生态。盐城市政府出台《盐城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创新性落实监测“三色管理”,实施生产建设项目信用监管“两单制度”。创新制定《关于深化水情调度优化水生态的指导意见》,加强联合“大调度”,畅通内部“微循环”,有力改善生态基流,为盐城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和创文复检提供有力水环境支撑。
清水永续,河湖长治。盐城市政府召开全市河湖长制工作现场推进会,持续深化“河长+断面长+警长”的“三长治水”模式,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高效运行,7974名河湖长、74名断面长、1154名警长组成覆盖全市的工作网络,被列为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典型案例。
“幸福河湖”映照百姓笑脸城市初心
建设幸福河湖是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是彰显以人为本城市初心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盐城、幸福盐城新期待的积极响应。
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文章,夯实美丽盐城的“生态基底”。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发《关于建设幸福河湖的动员令》,提出到2025年全市城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到2035年全市河湖总体建成“河湖安澜、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目标。
2021年,全市大手笔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与正在开展的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三河”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亲水乐水载体、滨湖公园、“口袋公园”,创建完成22条(个)幸福河湖示范样本。
比如城市景观型河道串场河,沿线各地多元挖掘和保护传承串场河海盐文化、水利水工和红色文化,再现历史文化风貌。东台市紧扣“盐文化”主线打造集“产、景、人、文”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旅游文化带,亭湖区、盐南高新区重点建设生态与文化并重的绿色城市生活走廊,阜宁县着力打造承载文化记忆、彰显生态特色的美丽阜宁标识。
还有,大纵湖-蟒蛇河则被定位为文旅融合型湖泊。盐都区结合退圩还湖、蟒蛇河整治工程,打造“河湖一体”的生态景观旅游廊道,重现“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观景象,彰显里下河沿河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底蕴。射阳县明湖、滨海县灵龙湖致力于成为复合型河湖景区,充分展现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理念。
农村生态型河道也是幸福河湖的重要类型。亭湖区文新河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通过对文新河及关联河道采取河道疏浚、生态护岸、河坡绿化等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水环境持续优化,文新河成了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作为全省首家通过江苏省河湖长制研究院幸福河湖复检评价的地区,盐城市探索形成平原河网区幸福河湖创建的盐城路径,幸福河湖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盐城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治水兴水水平,进一步让盐阜大地的水脉连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不断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供稿:盐城市水利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招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