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毒瘤” |
|||||
|
|||||
吴兴杰(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监,中国经济网信用频道特约评论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信用是社会运作的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需要“信用”提供安全可靠的运作规则,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社会活动成本、降低社会活动风险、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信用建设是社会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一、类似“三聚氰胺”的恶性事件并没结束,民众的消费信心打击越来越大,安全消费已经成为民众的一种渴望。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到无孔不入的危险境地,全社会也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无论社会多么严厉的打击,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11年比较大的食品事件有:瘦肉精事件。雀巢婴儿米粉含有毒物质砷。染色馒头。神奇“牛肉膏”猪肉90分钟变牛肉。塑化剂事件。 2012年比较大的食品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雨润烤鸭问题。塑化剂风波:多行业被波及。进口奶粉死虫活虫。全聚德违规肉。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速冻食品病菌门。可口可乐中毒。牛肉膏事件:猪肉变的牛肉。京津冀地沟油机械化规模生产。浙江检出20万克“问题血燕”。染色馒头:食入多量危害健康。沈阳查获25吨“毒豆芽”。北京惊现美容猪蹄。内部员工爆到期产品回炉黑幕。南京查处鸭血黑作坊。重庆查处5个制销潲水油窝点。东莞地下作坊日销上万黑粽。广东中山出现毒“红薯粉”。香精包子。暗访市场带淋巴“血脖肉”。肯德基炸薯条油7天一换。俏江南南京店陷“回锅油”。山西老陈醋95%为醋精勾兑。 其实,这些食品事件是媒体已经曝光的一部分,从全社会来看,还不知道有多少“食品事件”没有被曝光呢?民众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吃了多少有毒食品呢?13亿人口的大国,每天吃掉多少食物啊,每年数十亿吨食物难道都是安全的吗?也许我们并不想真正知道啊?!一旦全部清楚了,我们每天还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吗?郑板桥有一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从聪明转糊涂更难。我们看似聪明,其实糊涂,也许糊涂一点好啊,起码我们每天还可以“安心”的睡觉、娱乐、享受,这样的“糊涂生活”也许是一种“美好生活”吧。“愚昧一点”不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时时处处都这样“精明”、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还可以愉快的奋斗吗? 二、“失信”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占便宜”的社会环境下就不可能真正建设信用社会。 也许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人们的内心深处还保留着一份善良与真诚,伤天害理的事只是个别现象。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内心深处的一切本质均暴露无遗。人们内心美好的品质诞生了一批知名品牌和商家,成为全社会尊敬的商人。这是全社会的一大庆幸。但是,不少贪婪之人,肆无忌惮通过伤害社会利益而追逐自己的私利,不少人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没有经过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的教育,带着原始的、粗鲁的、粗野的、狭隘的心理与心态,像一个个野蛮的经济动物一样贪婪的追逐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成为破坏社会规则的一大根源。 在法治并不完善的社会环境里,法律的软度增加、刚度下降,社会公信力下降,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无论是商人还是民众的信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特别是在“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占便宜”的大环境里,谁还愿意成为“守信者”呢?因为“守信者”往往要花费很大的投入,从设计、材料、工艺、出厂、配送等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系统,并且严格执行到位,从制度层面和标准层面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全流程的优质服务、对于危害消费者的行为还要承担最后的全部责任。这些投入均会大量增加企业成本,利润率会受到挤压。但是,失信者往往提供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无论制造成本还是商业成本均很低,正品往往不能打败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出现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这里,根本原因就是法制环境欠佳,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法治国家,造假者大行其道,执法者视而不见,让这些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失信者”正在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暗流,侵蚀着社会肌体,“失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偶然现象,大量的“失信现象”正在渗透社会肌体,成为一种最可怕的“社会毒瘤”,深度的伤害着社会规则和民众生活。 在一个普遍缺乏信用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甚至是可怕的,也许有一天蔬菜、大米、面粉、鱼、虾、蛋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我们不敢吃,请问我们还吃什么呢?其实,每天吃的食品有多少是真正安全的呢?也许国民的身体早已培养出抵御各种污染的“超级能力”,无论是什么农药、病毒、细菌,统统可以“抵抗”了。如今,国民的体质已经提升到“农药、病毒、细菌”都不能“伤害”的程度了,也许从生理学上看的确是一大“进步”啊?我们需要这样的“进步”吗?从基因原理上看,这一代人的基因保留着不少的农药残留量,也许还会遗传到下一代人,成为“代际传导”,伤害着子孙后代。 三、企业靠什么生存发展? 有的商人不讲信用,因为有一种赌博的心理和侥幸心理,一旦成功逃脱政府处罚,可以一本万利。这是不少商人之所以敢于失信的根本原因。 有的企业看似十分高明,不把心思真正用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而是到处寻找“策划高手、包装高手、概念高手、宣传高手”,大把的广告费用,有的媒体也不管“美丑对错”,只要给钱,什么都敢吹,凭借媒体的所谓“公信力”,欺骗了不少的消费者,把自己“丑的东西”说成“美的东西”、“差的东西”吹成“优的东西”。俗话说:“纸包不住火”。这样的“策略”看似十分精明,其实是“自掘坟墓”。我国30多年的市场经济,不少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讲信用。 因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不仅仅是利益交换的关系,而且是各自利益保护的关系。如果商家单纯追逐自身利益并以牺牲消费者为代价,那么,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就转化为“敌我关系”,因为只有“敌人”才会伤害我们的利益。一旦消费者把商家看着“敌人”,那么,消费者还会信任这个商家吗?因此,企业唯有追求正当的利益,并且将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那么,企业就可以将“水火矛盾”转化为“鱼水关系”。 四、“腐败现象”与“失信现象”并存形成一种互为因果关系,也是一对“孪生兄弟”。 大自然里为什么会产生腐败现象呢?一切腐败的根本都是细胞结构的破坏与细菌的滋生。有一位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鸡汤放在一个曲折管子的玻璃瓶里,常温下两周依然新鲜,人们还可以喝。如果直接放在敞开的玻璃瓶里,常温下也许两天就腐烂了。这是为什么呢?鸡汤本身并不会自动腐败的,问题是细菌。一旦有细菌落入,哪怕一个细菌进入,也许都会将一碗好好的鸡汤破坏了。看来真正腐败的根本就是一个个的细菌。 理论上讲,商人应该都是“聪明人”,因为经商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微妙的事情,充满着商机与风险,为什么“聪明人”往往要办“糊涂事”呢?其实谁都知道,失信的本质就是伤天害理、损人利己,无非就是将别人的利益转移为自己的利益,并且通过非法的手段获得。按照因果关系分析,内因是变化的根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失信的内因就是不法商人的贪婪之心。失信的外因就是社会环境的“纵容”。也许我们并不承认谁在“纵容”失信者,但是,“年年打击,年年出现”,甚至愈来愈严重,仅仅取缔几个非法企业、抓几个违法分子,为什么没有真正杜绝各类食品事件呢? 如今社会不久商界存在着大量的失信现象,而且在社会各个角落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信现象。政务诚信缺失。例如,政府采购本意是引入竞争、节省开支,可政府采购领域却往往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公共服务领域诚信缺失。教育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行业,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学术造假、买卖文凭事件,教育系统的诚信正在下滑。一部分公民诚信缺失。比如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人员购买入住经济适用房,不乏开高档轿车的,也有拥有多套住房的。不符合条件者购买保障性住房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部分干部诚信缺失。有的干部学历、履历、年龄造假,已非个别现象。制造假“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之类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闻。 现实的问题是社会环境是否容忍失信现象呢?也许执法者的本意并不是真正纵容失信者,但是,一旦进入法律执行环节,往往各种干扰因素就纷至沓来,说情的、送礼的、施加压力的、明的或暗的危险的等等,均会成为法律执行过程中的破坏剂。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执法者本身的素质偏低、修养不足、贪婪之心,那么,失信问题就更加复杂微妙了。 失信者可恶,社会环境纵容更可恶,哪怕是变相的“纵容”或者“无形的纵容”( 其实,各种社会腐败现象正在发挥着“无形纵容”的特殊角色)。不仅要看到失信者的丑恶嘴脸,而且还要深刻反思社会环境为什么要“纵容失信者”。 失信是一种腐朽的社会心理,也是一种社会风气的破坏剂,还是民族品牌的无形陷阱。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直接传导商界,成为不少商人失信的一大理由。腐败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瘟疫”,具有强烈的传导机制,也具有巨大的刺激效应,形成一种无形的互为因果关系,成为全社会一股逆流,从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伤害着民众,伤害着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如今,国产奶粉已经成为一种“劣质品”的代名词,进口奶粉已经市民首选对象,并且价格越高认为质量才好,国外奶粉正在大量涌进国内市场。有的国产奶粉的失信,最终的恶果就是国产品牌整体形象的伤害,带来的损失和打击是惊人的。 “腐败现象”与“失信现象”成为一对“孪生兄弟”。单纯要求商人坚守信用也许是一厢情愿。社会腐败现象的彻底根除,是净化社会环境的根本手段,也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加强法制建设,营造社会风气,养成人人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失信现象”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而逐步消失,“守信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社会现象。 二战结束后的冬天是德国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季,百姓无柴无炭,名存实亡的德国政府贴了告示,允许百姓上山砍柴,但只能砍枯枝枯干,老百姓就按规定做。季羡林老先生万分感慨,他说德国人在无政府状态下却没有出现无政府行为,这就是德国文化的力量,深层次看就是一种社会信用,人们不需要监督也能自觉遵守规则。 好环境可以让一个坏人变好,坏环境可以让好人变坏。有的企业为什么不讲信用呢?企业自身的问题肯定是主要原因。但是,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法治国家,全社会的一切行为均按照法律运作,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人,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兴企业,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均按照法律严格执行,那么,社会还有这么多的“失信者”吗?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全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在法治环境里将营造出“守信者获利、失信者出局”的规则,谁的信用越好,谁的利益越多,人们就会自觉的养成守信的习惯,并且让这样习惯转化一种素质和文化,最终可以凝结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样,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建设全社会的信用体系,首先要净化和美化社会环境,将杜绝腐败现象与加强信用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法治国家,全面加强法律执行的刚度和硬度,在全社会养成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国民感受到一股股清新的社会空气,人们就会感受到“守信”带来的巨大价值,也会从内心深处痛恨“失信”的坏处,养成自觉遵循社会规则的习惯,人人守信,自觉守信,时时处处守信,好比建设一批美丽的森林一样,人人都成为其中的一棵棵树木,那么,这一片森林一定会茂盛,充满无限的生机。这是社会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