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走在水利现代化新征程最前列 > 牢记嘱托开新局 > 贯彻落实
真抓实干 守正秉行 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再彪炳
发布日期:2021-12-13 09:57:37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江苏考察,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对江苏工作的精准把脉、科学定向,饱含深切信任和殷切期许。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都水利枢纽时,详细了解水利枢纽发展建设历程,充分肯定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成就,充分赞许南水北调工程为水资源科学调剂、促进南北均衡发展、支撑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功效。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建设的肯定,让水利建设者备受鼓舞、深感自豪,也深感使命在心、重任在肩。

水利建设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粮食保障、生态健康,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论是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还是打造“江淮明珠”的江都站;无论是“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还是“同饮一江水”的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始终是传承人类发展文明的靓丽名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是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一年来,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系统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江苏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贯彻新理念,转变治水思路,提领水利建设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时代水利建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水利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更好地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民生福祉。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区域”与“流域”同治。立足我省水情和工情实际,注重流域和区域相协同、大中小型工程相配套、城市与乡村相统筹,一体化推进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治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综合性,努力打造生产宜业、生活宜居、生态宜人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加快推进区域工程改造提标,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列入《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总体方案》共113座水闸均已实施完成,17个水利片区治理逐步展开,达标堤防增加2680千米,10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的面积增加1910万亩。另一方面,统筹实施流域工程的系统治理,太湖流域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推进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等骨干工程建设,太湖“两进三出”格局基本形成。淮河流域启动实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通过河道疏浚整治、堤防除险加固、沿线涵闸和道路桥梁建设,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是发挥综合效益,“治水”与“兴水”同向。“十三五”期间,全省全社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10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24%,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防洪排涝标准显著提高,洪泽湖及下游地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长江干流整体达到50年一遇、局部达到100年一遇,太湖流域达到50年一遇。随着全省水利工程体系的日益完善,在确保水利工程防洪保安功能的同时,推动水利建设融入各地经济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兴利”功能。在我省实施的三轮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累计治理河流221条、总长4355千米,完成投资135亿元,有效提升了区域河网引排能力,改善了河流水生态环境,便利了群众生产生活,取得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方面的综合效益,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是突出创新引领,“水下”与“水上”同步。水利工程建设,无论是河道疏浚还是水闸泵站,工程主体都位于水下。全省水利建设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紧盯水下工程保安全,做美水上工程展形象,确保水利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水利大禹奖10项,大禹奖数量全国第一。注重提升工程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分淮入沂和洪泽湖大堤堤防防渗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三洋港挡潮闸海淤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获淮河水利科技特等奖等。着力提升工程的影响力和传承度,宿迁市井头泵站结合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充分展示和宣传宿迁水利发展历程与水利建设成就,建成一座人水和谐的“文化泵站”。

紧扣新格局,完善工程设施,提振经济社会保障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建设一批解决当下、着眼长远、造福民生的水利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筑牢防洪屏障,助力打造安全之水。在淮河流域,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川东港整治、黄墩湖滞洪区调整与建设工程全面建成,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海堤完善工程加快推进。在长江流域,新济洲河段、八卦洲汊道、镇扬河段三期等一批河势整治工程与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加快实施。在太湖流域,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望虞河除险加固及西岸控制工程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成通水,环太湖大堤后续工程全面实施。列入国家专项规划项目的江河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大型泵站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按计划完成,区域引排能力持续提升。依托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确保了大旱情无旱灾、大洪水无洪灾、强台风无伤亡,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增进群众福祉,添力打造民生之水。水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依托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水利建设成果。总投资67亿元的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涉及苏中、苏北7市18个县区,惠及人口900多万。该工程通过对里下河、黄墩湖、湖西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为群众致富创造了条件,曾经的“发展洼地”正逐渐变成“民生高地”。我省列入《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方案》的32处117座泵站全部更新改造完成,灌溉保证率由50%左右提升到80%以上,改善灌溉面积1122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7万亩,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近年来洪旱灾害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眼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急事急办、急事特办”,加快推进灾后应急治理项目建设。2019年旱涝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2020年汛后应急治理工程基本完成。

三是建设幸福河湖,加力打造生态之水。中小河流,一头连着大江大河,一头通到沟塘河渠,是防御洪涝灾害的基础屏障,是畅活区域水网的关键脉络,是打造水美乡村的绿色廊道。围绕全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积极推动生态河道建设,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理,在规划和设计中,根据流域和区域的水文条件和径流特点,采取河道畅流、湿地积存、湖泊调蓄、林草涵养等措施,增强防汛抗旱、水源保障、生态修复的调控能力。在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措施,推广使用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力度,积极营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水美环境。在工程管护中,建立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联动机制,推动河湖管护范围确权划界,结合交通干道、滨水公园湿地建设,栽植经济类果树苗木,合理利用河湖生态空间,发挥工程综合效益。近两年来,全省打造39条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工程,涉及平原水网河道、丘陵山区河道、入海河道等类型,为美丽江苏增添良好水生态保障。

践行新要求,创新管理方式,提档水利建设治理能力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建设与管理、质量与效益、进度与安全,科学高效推进水利重大项目实施,全力打造一批设计方案先进、施工组织规范、工程质量优良、项目管理科学、功能效益突出的精品工程。

一是坚守建设进度“底线”,打造高效工程。圆满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是省委省政府交给的硬任务。围绕全年建设任务,首先是做到早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强化与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交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及时办理用地、环评、航评等前置要件,为项目顺利批复创造条件。其次做到解难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监督检查为指导服务,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针对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关键点,强化政策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帮助项目法人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难题。最后做到抓日常:省、市、县逐级逐项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措施。建立“周会商、月调度”机制,施行“任务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考核化”工作方式,强化进度分析研判,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严格质量安全“红线”,打造优质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水利建设工作者的主要使命。第一是创新质量检测制度:推广项目法人、施工单位联合委托检测,破解施工单位质量检测“少检、漏检、虚检”现象。在开展试点的17个项目中,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了6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5%。第二是推行专职项目法人:我省90%以上重点水利工程由县区级承担,通过在全省推行项目法人专职化,有效解决了技术力量薄弱、人手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目前,全省已有12个设区市、27个县(市、区)成立了专职项目法人机构。第三是实现数字赋能管理:利用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对全省水利工程质量实时监控、动态分析,解决人为因素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坚持需求为导向,编制出台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安全生产、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清单,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三是筑牢生产安全“防线”,打造平安工程。施工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水利建设过程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坚决拧紧“安全阀”:依托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给全省在建水利重点工程“上户口”,做到应管尽管。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加强现场监管,监管信息及时上传“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安全信息共享。其次是明确树立“风向标”:全面推进项目法人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省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单位全国领先。高要求推进施工现场脚手架、临时用电、水上作业等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第三是清晰划定“高压线”:建立以危险源、隐患、事故三要素为指标的安全生产状况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深基坑、大件吊装、施工围堰等水利工程建设重大危险源动态管控。

塑造新形象,彰显文化内涵,提效建设理念传承能力

建一座工程,树一座丰碑,是水利人的情怀和使命。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活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既着眼于工程本身功能效益的发挥,也注重在工程形象上反映时代文化的烙印。大到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小到建筑物风格、水景观打造,着力传承科学治水的现代理念,着力培育载道传世的文化典范,着力打造引领风尚的水利丰碑。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文化。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不断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先后编制完成江苏省区域水利治理规划、江苏省治涝规划、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等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开展防洪标准复核和防洪体系布局研究工作,为水利建设描绘发展蓝图,提供基础支撑。切实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出台招标投标管理、履约考核信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土工袋生态护坡技术规范》等16部地方标准,出台数量和编制质量全国领先,以制度规范管理、以标准引领建设成为新时期水利建设的文化标志。围绕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全省“十四五”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方案,不断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水平。

二是提升工程品位,创新建筑文化。水工程文化作为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了治水理水的政治智慧,蕴含着地理文化的发展脉络,体现着工程价值的历史传承。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强对建筑设计方案的论证把关和精细化引导,推动文化与建筑深入融合,提升建筑设计方案水平。结合古代治水典故、文化遗产、考古发掘,通过建设碑刻、文化公园、文化展示长廊等载体,让水工程文明得以流传,提升现代水利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元素。在泰东河工程建设中,依托考古发现打好文化牌,对跨泰东河桥梁进行文化设计,融入良渚文化和唐宋文化元素,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实现了项目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共赢。在扬州瓜州泵站建设中,为了映衬盛唐时期扬州的繁荣富庶,泵站外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全面提升整体形象和层次,打造扬州水文化广场,形成地方特色水地标。

三是树立清风正气,弘扬廉政文化。工程建设领域具有点多线长面广、资金流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一度是腐败易发多发的“高危领域”。近年来,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认清党风廉政建设新形势,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推广纪检监察工作派驻制度,在重点工程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小型工程成立临时党小组,让党的组织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坚持正面学习和警示教育并重,引导教育和约束问责并举,积极构筑各参建单位廉政防线。持续加强项目审批、征地拆迁、招投标、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严格执行相关工作流程,坚决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十个江苏”的美好图景,“十四五”水利发展画卷也已徐徐铺陈。全省水利建设工作者将牢记初心使命,满怀豪情壮志,为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功能综合、空间融合,循环畅通、调控自如”的现代水网奋楫争先,为打造“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坚毅前行,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再创彪炳史册的佳绩。


(供稿:省水利工程建设局 责编:厅办公室  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