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公证信息化助力构建诚信社会 |
|||||
|
|||||
近年来,苏州市司法局积极推动“云”“网”“链”技术在公证证明中的应用,助力构建商务、政务和社会诚信。 一是引入“公证云”助力知识产权保护。苏州市知识产权综合法律服务中心通过与法信公证云(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中国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研发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信息化产品和线上服务模式,借助电子签名、数据加密等新技术,解决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地域屏蔽、多点同时取证等难题,构建涵盖知识产权原创保护、权利登记、产权交易、权利融资、维权取证等功能的综合性、信息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体系。全省率先推出线上商标转让公证平台,实现商标转让公证在线申办、电子公证文书在线获取的“不见面”服务,均为即时即办、1小时出证,年均办证近7000件。联合市知识产权局、市音乐权益保护协会等引进“映光计划”,开展音乐版权保护苏州站项目,以公证法律服务为核心,线上对接苏州公证处“电子数据保管平台”,对音乐作品版权信息进行及时保管存证,该项目在长三角区域已有近2万个注册用户,累计免费提供音乐作品登记服务8674件。苏城公证处全省率先推出“苏城存证”区块链公证存证平台, 面向知识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领域提供存证服务。相城公证处推出“澄信链”电子数据存管平台,有效将知识产权保护关口前移,从事后维权延伸至事前预防,实现了知识产权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保护。 二是创新“网服务”推进“不见面”公证。依托互联网创新开通线上、云端、指尖公证服务,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公证服务。率先在全省开通网上办证平台,并陆续在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无线苏州(E同说法)、看苏州app等全国性或地方性公众网络平台开设办证端口,66个公证事项实现申请、受理、审核、出证、缴费“全程在线”,年均在线办理公证近1万件。推动全市公证机构开通远程视频服务,当事人无需前往公证处,通过“远程视频公证”微信小程序即可办理需求最为集中的大部分委托及声明事项相关公证事项。昆山市公证处推出“区块链+公证”赋强平台,通过将公证环节嵌入银行“小微快贷”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国家公信力+技术信任力”双重增信作用,大幅提升当事人和企业申请小额贷款效率,同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连环债务等金融风险。该平台在2020年江苏省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今年苏州市公证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完成2.0版升级,实现与市征信“桂花分”平台、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库、人口基础信息库的数据互通互查,避免当事人重复提供证明资料,提高公证员调查审核的效率。今年以来,全市公证行业已登录查询当事人不动产和诚信信息3974次,行业内数据互通查询近2万件次。 三是开发“链应用”创新服务社会治理。苏州市公证行业2018年先行先试,推出 “梧桐链存证平台公证应用系统”和“区块链摇号系统”,目前该系统已为苏州当地民营企业保存近企业服务数据、农产品溯源数据、知识产权等数据存证15万条,参与各种摇号事项2000余次。并在全国率先搭建“1+10+N”苏州公证链平台(市司法局+10家公证处+N家应用单位),疫情期间运用区块链技术,提供口罩线上预约、消费券发放等摇号服务,保障稀缺型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同时,“区块链+公证”执法全过程记录已在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太仓市城管局、园区海关等单位及部门实践应用,有效提升行政执法公开性和透明性。下一步将依托区块链技术的防丢失、防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公证公信力赋能,继续探索在知识产权、普惠金融、互联网交易、电子证据存管等领域主动作为,持续深化区块链技术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资源在链上共享、数据在链上对接、认证在链上实现,推动法律服务信息流、工作流、管理流的深度融合,把“区块链+公证”法治应用推向深入更多更广领域的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