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日前出版发行。苏州河湖长制改革经验作为全省水利部门的唯一案例被列入其中,为全国治水工作提供“苏州样板”。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占市域面积近37%的河湖早已让苏州冠以“东方水城”之名。因此,水城如何治水,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河湖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根本,是支撑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苏州市河长办主任、水务局局长王国荣说,苏州紧盯“盆”和“水”,扭住河湖长制治水的“牛鼻子”,建立健全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打造生态美丽河湖,擦亮“东方水城”名片。
多元化河长体系
让每一条河汊都“有人管”
不久前,相城区元和街道御苑家园社区和峰汇园社区“组团”,针对河道环境卫生、水质等情况,对彼此辖区河道进行交叉巡河,并将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巡河过后,御苑家园社区村级河长周霞坦言,换个视角巡河,不仅可以发现被忽略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学习治理河道好的办法、经验。
苏州大小湖泊超过350个,河流2万多条,但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平衡,造成河湖脏乱黑臭、满目疮痍,功能急剧退化,“东方水城”黯然失色。
为让水城再现往日面貌,2017年至2018年,苏州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与《关于深化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市河湖建立起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自此,5106名河长湖长上岗履职,实现了全市河湖河长湖长全覆盖。
“以前河水又黑又臭,不知道该向谁反映,现在河流名称、河长姓名和监督电话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公示牌上,有了问题,大家都直接找河长。”住在御苑家园社区的方阿姨眼见着被污染的高基巷河变成一条清水河,不由得对河长竖起大拇指。
如火如荼的河湖长制改革,也带动了老百姓管水治水的热情。吴江区邮政分公司芦墟支局邮递员朱晓峰还有另一个身份——“民间河长”。每每经过太浦河路段时,他都会仔细观察河道情况,发现问题后立即拍照上传。
像朱晓峰这样做“兼职”的不在少数。“治水不能仅靠一方力量,更要广泛动员各种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到河湖管理中去。”苏州市水务局河长制改革处副处长罗诗明介绍,苏州不断丰富河湖长制内容,探索多元化的“民间河长”形式,从而实现河湖水环境的全方位监督管理格局。如今在苏州,不仅有“民间河长”“企业河长”,还有以青少年为主的护河、爱河志愿者“河小青”,成为一支重要的管水护水力量。仅在2018年,苏州共聘请社会监督员、民间河长1.6万名,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加入“河湖治理群”,群策群力保护河湖。
共享共治出战果
两方“合管”造就一泓清水
8月30日,苏州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水务部门,在上海签订《党建引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协议》,三方将通过毗邻地区水务(利)部门党建联建,探索建立协同治水项目库,联合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态湖泊建设、黑臭河道治理等工作,项目化推进协同治水。三地跨省治水力度“再升级”。
今年以来,沪苏浙在一体化治水领域互动不断:1月起,上海青浦区金泽镇、苏州吴江区与浙江秀洲区的三地镇级河长多次开展联合巡太浦河;6月,吴江、桐乡、南浔三地互聘联合河长80名,共同推动长三角治水一体化发展。
苏州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治水机制的背后,得益于在与周边地区进行跨省河道的治水实践中,逐渐摸索,建立起省际河湖联防联治合作机制。“苏州与沪、浙各区市交界河湖岸线近200公里。要完成如此体量的一体化治水合作,都要以打破行政区域的藩篱,设立联合河长为依托来开展。”苏州市河长办副主任、水务局副局长陈习庆说,三地达成合作并对交界区域河道、湖泊等水域管理责任进行划分界定后,联合河长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联合巡查,共同谋划联防联治计划常态化,实现水环境检测数据和重大水环境安全信息共享。
现如今,在省际交界河旁,一块块“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秀洲区省际边界河道联合河长公示牌”上,详细的河流、河长信息让责任区域不再难以划分;“省际边界联防联治”的微信群让双方对清污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联合巡河让执法行动统一有效。
建立协作治水机制是三地合作的基础,只有将制度落实到细节,才能推动跨省从“有名”走向“有实”。去年1月,吴江与秀洲两地镇级河长联合巡河时发现清溪河淤积严重,共商联合清淤疏浚。5个月后,两区签订清溪河联合治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1亿元清淤,40多年未清理的清溪河得到“重生”。100余万方的淤泥清理便是双方合作最亮的“名片”。“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后信息互通更顺畅,问题解决更及时。”盛泽镇河长办副主任宋雪峰说,如今一泓清水两方守护,合力治水,早已把“冤家”变为“亲家”。
1.3万份工作清单
精准“管住”河道问题
走在昆山严家角河边,但见河岸青草依依、河水碧波盈动、水草摇曳生姿。每天或清晨或傍晚,河边都有许多周围的居民休闲锻炼。提起往日的严家角河,在河边负责管理停车场的孙文中不禁皱起眉头,“以前的严家角被称为‘臭河’,大家都躲着走。一到夏天,河里臭气熏天,蚊虫横行,每天一想到这个工作环境就头疼。”
“长约500米,宽约为25米的严家角河地处老城区内,周围居民众多,道路交错,治理难度很大。”昆山市水务局河湖长管理科副科长薄以霆说,昆山在2016年专门启动实施包括严家角河在内的娄南片区控污截流及生态治理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如今严家角河水质已从重度黑臭转达到Ⅳ类水以上。严家角河的“破茧成蝶”并非个案。去年,昆山完成103条黑臭河道治理,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昆山的这些变化得益于“看水”“查牌”“巡河”“访民”“落实”“回头”的基层河长履职“六步法”。“‘六步法’规范了河长湖长履职行为,把绿水青山留在昆山,让百姓的获得感得到增强。”昆山(市)水务局副局长魏巍说。
治水需要规范,也要对策。河道不同,环境不同,问题自然也不尽相同。找准问题河道“病灶”,苏州还围绕河湖近期(2017—2020年)治理目标,组织编制了“一河(湖)一策”,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一事一办”工作清单,让河湖有了专属治理时间表和方案。同时,实行“一事一办”和“一单一销”的闭环工作流程,让河湖真正实现“管得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以河长制为牵引,以全域力度治水,让苏州百姓在这几年里看到了水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苏州继续吹响打造绿水青山的号角。据统计,总河长带头履职,市级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率先巡河,全市5106名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全年累计巡河(湖)逾20万人次,召开工作部署会、督办会、座谈会3万多次,完成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保护、长效管理等各级“一事一办”工作任务清单1.3万份。截至去年底,苏州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市完成426条城镇、411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守好“盆”与“水”
绘就又美又好发展新景象
日前,苏州市河长办召开“两违”整治推进会,确保在今年年底完成820项“两违”整治任务,集中优势资源有效开展水岸同治攻坚行动、着重解决“一湖两河”(太湖、望虞河、太浦河)四乱问题。
“水的问题,表象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如果岸上的污染源管不住,水环境改善便无从谈起。”王国荣认为,只有护牢盛水“盆”,同时管好“盆”中水,才能让河湖靓起来,让水域美起来,打造生态美丽湖泊群,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真正实现“管得好”。
——护牢盛水“盆”
近日,吴中区联合湖州水政、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对太湖乔溇段水域违法搭建实施强制拆除,拆除违法搭建看护棚305平方米。这仅是苏州清理河湖“四乱”的生动实践之一。2017年苏州专门在全市组织开展河湖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已恢复违法圈圩水域面积800亩。此外,为做好东太湖围网养殖清理,吴江区、吴中区各级河长湖长牵头,区、镇、村三级联动执法,针对东太湖4.5万亩围网养殖面积进行清理工作,拆除取缔水源地范围内334块围网和看护棚。
——管好“盆”中水
苏州结合“263”“331”专项行动、绿化及环境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以全市一盘棋、全域一把尺思维,系统治理418条通江达湖支流,重点治理主岸线1公里、支流两岸500米区域的水污染问题,实现2591家企业污水和5.6万户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关停92家养殖场,治理302个码头船舶污染,提标改造36座污水处理厂,整治884处“三违三乱”。通过系统治理,苏州水环境水生态明显改善,全市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5年的6.2%提升至2018年的87.5%,16个国考、50个省考断面全部达标。
——用活岸边人
建设生态美丽河湖,必须走上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自苏州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部分企业在“散乱污”整治中被停业、被整顿甚至被淘汰。数据显示,2018年苏州GDP达1.86万亿元,其中,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初步实现了河湖治理、产业转型、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的多赢目标。(供稿:苏州市水务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