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即将进入“七月下旬、八月上旬”防汛关键期,江苏水利建设部门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提质增速。今天(7月8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施工现场感受一下。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百年一遇大幅提高至三百年一遇,对保障千里淮河全流域安澜具有重要作用。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管理平台、智能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介绍,淮安枢纽位于京杭运河与入海水道交汇处。它采用了立交地涵的形式,也就是上槽下洞的结构形式。可以实现京杭运河的航船在上方,入海水道行洪的时候水在下方,两方的水是互不干扰、互不交叉,保证了在入海水道行洪期间,不对京杭运河的航运产生影响。
在淮安枢纽施工现场,有这样一座国内领先的“钢筋智慧云工厂”。记者看到,生产车间整洁有序、高效运转,从原材料入场、图纸智能翻样到自动化加工等工序,只需要不到10名工人操作,剩下的则由数智设备来完成,每天可实现生产钢筋200吨。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项目经理蒋一波告诉记者:“‘钢筋智慧云工厂’的运用,使得钢筋的加工质量得到了保障。因为它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加工的精度非常高。第二个就是实现了加工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前我们每天加工的成本在360块钱一吨,现在只要不到200块钱一吨,加工成本降低了30%。第三个就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把原材料的损耗大幅度降低。”
淮阴水建淮安枢纽工程项目副总工丁竹青介绍,淮安枢纽建设过程中,预计应用了十余项新技术、新设备,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推进。“我们也积极探索数字孪生工程在我们淮安枢纽的一些应用。比如说这个堤防填筑智能碾压,包括涵闸移动工厂,还有这个地连墙施工数字孪生系统。这些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在国内水利行业应该也是首次应用。”
滨海枢纽位于入海水道与通榆河交汇处,建成后将维持通榆河航运、供水、满足入海水道行洪及渠北地区排涝,并通过导航工程与永久性通航工程结合,解决入海水道、总渠与通榆河间通航问题。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运用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实时数据保障。
江苏水利滨海枢纽工程项目部建筑信息模型中心主任徐永胜现场演示道:“我们把现场环境模型建立好以后,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三维施工。它可以对现场进行1比1的全过程模拟预演,所有的机械、材料、人工、工艺,就全部预演展现出来了。可以达到指导现场施工、防止浪费的目的。”
记者从江苏省水利厅了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2025年度建设任务70亿元,今年将全面迎来建设高峰期。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年度投资3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1.4%。目前,江苏已面向全国招募创新科技成果120项,推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江苏水利中的应用。(来源: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