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走在水利现代化新征程最前列 > 感恩奋进
看,“幸福”在江海大地流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南通水利实践
发布日期:2024-03-07 17:39:40 浏览次数:

南通市区域治水总体布局图

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风光

焦港幸福河风光

南通“新春第一会”聚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自然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浩瀚广阔的江海,清澈蜿蜒的濠河,无数承载乡愁的河湖……水网密布是南通的自然资源禀赋。保护水环境,用好水资源,南通水利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奋力答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考卷。

近年来,南通市水利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河长制为统领,以“组织实施区域治水、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全域打造幸福河湖”为重点,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在江海平原铺展一幅幸福河湖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坚强的水利基础支撑。

区域治水,短板变标杆

从空中俯瞰,南通10万多条河道宛如碧绿的缎带,为城市增添生机。“真没想到家门口的臭水沟还有变成荷花池的一天。”家住崇川区北郭新村的仲蕾蕾指着焕然一新的藕花池河道公园感慨。南通市水利局在主城区55个断面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水质已基本稳定在Ⅲ类或优Ⅲ类标准。

“水域面积778平方公里,河道总长2.4万公里,南通独具江海风貌的平原河网体系,给南通水利工作带来得天独厚的利好,也带来挑战。”南通市水利局局长吴晓春介绍,黑臭水体曾是南通之痛,随着区域治水不断深入,南通各地水质不断向好,2023年经政府审定,在全省2022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实现省考“十一连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南通地处平原,受地形影响,河道流速缓慢,旱季水量下降,不少河道干涸发臭。南通市水利局坚持“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治水理念,实施“控源截污、自然活水、自然做功、自然净化”的“一控三自然”科学举措。2018年起,“剑指”黑臭水体,在中心城市试点区域治水,结合城市更新为老旧小区重设雨污管道,从源头上控制污水问题,打造清洁河道,对主城区45平方公里78条河道进行全面普查,清除淤泥超21.3万立方米。

河道上下游的水利设施,是清水畅流的“秘密武器”。借用潮汐势能和提水泵站,南通构建“西引东排、北引南排”的活水畅流格局,把江水引入内河,再结合各级水利闸站的人工运作,让一城活水自然流通。2019年以来,南通水利通过开挖河道、建设管涵、联通水系等工程,将主城区河道串联成网,许多原本像藕花池一样的断头河、小水池,在改造之后重焕生机。

主城区治水成功,不断放大示范效应,不仅吸引周边城市前来考察,也在南通其他区域快速复制。南通4000平方公里的幸福河湖即将建成。

齐抓共管,河湖更安澜

区域治水让一条条“干净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在江海大地流淌。一位位河长,就是河流“守护人”。

为河道“体检”是海安市南莫镇朱楼村村级河长仇曙华的日常。当河长5年来,他见证东塘河道环境不断提升,如今河水清澈,他依然坚持每周巡检。附近村民孙厚生告诉记者,水环境好,得益的是居民,受老仇影响,村民只要得空也会加入巡河队伍,共同守护幸福河湖。

2017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责任体系,实现等级以上河道管护责任全覆盖。水环境不断向好,“河长制”也被赋予“河长治”的新内涵。河长责任也从“有名有责”向“善为有为”转变,河湖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河长制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海安,每月28日是“镇村级河长述职日”,至今已举办近60期,千余名镇村级河长述职;在如东,河长办加大问题曝光力度,每半年举办一次最美、最差河道评选会;在通州,“镇级河长述职”形式不断丰富,开设现场直播,让干部们“红脸出汗”;在崇川,河长制工作被列入区高质量发展季度“大比武”,推动各级河长对标补差,提升工作实效。

河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田”。“河长作为一河之长,必须切实履行好总牵头、总协调的岗位职责。”在南通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吴新明的倡议下,南通各级河长充分发挥前哨作用,不断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跟踪问题整改,切实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各地积极探索“河长制+”工作模式,涌现出一批“巾帼”河长、“老舅妈”河长、企业家河长、“银发”河长、乡贤河长、“邮路”河长等。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市7284名河长累计巡河64.9万余次,协调解决问题3.8万个。

美美与共,水利变风景

2023年11月,如皋焦港幸福河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级复核评估,成为全国首批7个幸福河湖试点项目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试点。在焦港水利枢纽管理所登高远眺,绿水清波环绕着田野、滋养着村镇,展现新时代“梦里水乡”动人风景。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人们享受“家门口”的水美风景?近年来,南通通过建设河道公园、打造沿江生态景观带等举措,做出建设美丽南通的水利探索。

在藕花池,高大水生树木掩映亭台楼阁,让周围居民流连忘返。这样的河道公园在南通已有39座。2020年,南通市水利局创新提出“河道公园”的概念,利用有限的滨水空间,拆违补绿,见缝插绿,一座座可休闲、可运动、可观可感的魅力水岸各美其美,装点南通人的日常生活。

“风景好,离家近,太适合带孩子出来放风筝了。”市民张佳媛对海门青龙港湿地公园赞不绝口。到了节假日,这里常常游人如织。2021年起,南通以百年一遇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为基础,实施沿江生态带建设,历时3年,实现沿江沿海堤防提标贯通430公里。启东江海文化景观大道、海门东布洲长滩公园、青龙港湿地公园等示范段成为网红打卡地,实现“还江于民、还景于民”。

水利设施也可以是美丽风景。记者在南通市九圩港水利风景区看到,碧水蓝天之间,九圩港水利枢纽如同一个巨人,扼守长江入城第一线。高大笔直的水杉林间,有“引江灌溉保丰收”之意的引江亭和丰收亭若隐若现。去年,全省新增9个年度省级水利风景区,该景区与焦港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青龙港水利风景区一同入选,南通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春节假期,南通文旅市场火热繁荣,8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65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1亿元。其中,濠河景区、滨江地区等依山傍水的景点,成为南通市民游客的首选。

数字赋能,水网更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则利万物;兴水为民,水兴则益万家。古有范仲淹筑堤捍海,百年前张謇邀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修闸固防,新中国成立后兴水利、保灌溉、促生产,泽被后世,惠及当代。南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兴水史。新时代,南通如何走好现代化治水兴水之路?数字水利是重要方向。

“现实是什么样,我们的数字水网就是什么样。”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站站长邱旭东指着该局数字孪生水网系统里的画面告诉记者,被水利部纳入全国“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的南通数字孪生水网2023年投入试运行,并成功入选2023年智慧江苏重点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南通城区105个闸站均已上线水网,雨量站点、水位站点、城区河道、江海潮位等数据均可实时呈现。为形成市级统一管控平台,该数字水网还与南通市市域指挥中心“领导驾驶舱”实现数据共享。

南通因江而生、依江而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通市水利局以智慧水利“反哺”长江,守护母亲河。

2021年,南通在完成查险除患、修订预案、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等防汛规定动作同时,建成江苏首条长江堤防精细化管理“数据带”,为长江堤防安上“天眼”,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监管,筑起了堤防安全的生命线。去年,“天眼”系统再提升,建立12条骨干河道(含入江支流)和长江岸线利用项目动态台账信息数据库。记者了解到,“天眼”上线以来,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捞和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仅去年,通过“天眼”系统发现并解决堤防管理范围内“两违三乱”等问题就有53个,水行政办案领域实现全覆盖。

新年伊始,南通水利吹响奋进号角。“争先进位、走在前列,我们将锚定‘现代水网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长江大保护’,打造全国水利系统叫得响的‘南通样板’,推动南通各项工作全方位进入全省水利系统‘第一方阵’。”吴晓春表示,今年南通计划新增区域治水覆盖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建设农村生态河道500公里以上,全力冲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省考“十二连优”。

本报记者:严 磊

来源:2024年3月6日,新华日报第6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