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点建设
>建设管理>建设要闻
【中国水利网】这项工程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12-17  点击数:  

在江苏省淮安市南郊

站在亚洲最大水上立交工程——

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上可以看到

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

在这里交汇

船舶南来北往

这里也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关键结点之一

今天就带你一起走近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

淮河

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自河南省桐柏山蜿蜒东去

逶迤千里

历史上,因黄河夺淮

淮河中下游地区低洼处水流不畅

稍遇暴雨便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疏通尾闾成为流域人民期盼已久的梦想

“两头高,中间低”的流域地形

使淮河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治理淮河成为重要的水利大事

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下

开始系统谋划全流域

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工作

1991年江淮发生大水

苏北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

为治理水患

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

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

确定建设治淮19项骨干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

作为进一步打通淮河洪水入海通道

根本解决淮河下游洪水威胁的一项关键工程

被列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999年10月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西起洪泽湖二河闸

与苏北灌溉总渠并行

东至扁担港入黄海

全长163.5公里

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

工程采用“开挖深泓,泓滩结合”方案

和“高低分排,清污分流”布局

开挖南北两条行洪河道,修建防洪大堤

工程建设中

采用大规模机械化施工

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的突破

2003年6月

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

实现全线通水

结束了淮河800多年

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

2003年7月

淮河流域发生了

自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

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

刚刚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

历经33天连续行洪

43.8亿立方米洪水东流入海

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万人转移

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还统筹了区域排涝、灌溉

泽被下游渠北地区150万亩耕地

提高了这一地区1170平方公里排涝标准

使上百万群众彻底告别了淹涝之苦

2007年7月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再次行洪22天

下泄洪水36亿立方米

最大行洪流量达2080立方米每秒

刷新了淮河入海水道

建成以来行洪流量的记录

工程先后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大禹奖

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为淮河安澜接续奋斗

尽管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

一定程度上承担了

淮河洪水外排入海的任务

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泄洪需求

为更好地保障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国务院批复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

将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

作为防洪减灾目标

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

确定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为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

并启动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

2011年

国务院批复了

《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加快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

2022年7月

总投资约438亿元的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工程位于江苏淮安、盐城境内

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

已经确定并形成的河道范围内

通过挖宽挖深泓道、

培高加固堤防、扩建控制枢纽

使设计行洪流量扩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

工程建成后

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现状100年一遇

提高到300年一遇

同时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

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启用

改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排涝条件

并为今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整创造条件

千里淮河

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