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洪泽灌区丨千年“活态水工遗产”汩汩润良田
目前,我国已有34家灌溉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遗产工程少则上百年历史,多的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些古老的灌溉工程是如何体现古人智慧的?历经多年,它们又是如何发挥着作用?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江苏洪泽古灌区本月初入选2023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近年来这里每年的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斤左右。
洪泽古灌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99年。明代大修洪泽湖大堤,拦蓄淮河水形成洪泽湖,成为灌区的水源至今。
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全长67.25公里。大堤的石工墙由墙身、砖柜三合土和桩基组成。由于土、石两种材料密度不通压缩变形差异较大,是施工中的难点。而古人用河砖砌筑成砖柜,刚度介于土、石之间,紧贴在墙身后,来缓和土石之间材料差异大的矛盾,形成现代土木科学中典型的“弹模过渡带”,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领先性。此外,在大堤的建造和改进过程中,还应用了直立条式石工墙与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古代水利方面的重大发明与创造。
江苏洪泽古灌区丨新技术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江苏洪泽古灌区,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我国一代代水利人的勤劳与智慧。近年来,当地水利部门对洪泽古灌区进行修复,灌区信息化、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副局长 徐剑:开展了现代化的节水改造,先后投入资金约4.5亿元,新建了100多公里的衬砌渠道,配套各类建筑物有800余座。目前已经形成了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挡得住、能控制的这样一个工程体系。
在洪泽区三河镇,1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中,有的田块小麦刚播种结束,有的田块已经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
2019年起,洪泽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小灌区改造,建设地下管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本增效。如今,洪泽区三河镇的田地已经路相连、渠相通、沟配套。田地上装有测温仪等设备,田间光照、湿度、降水量等信息实现了“空中传递”,农情监测员对作物实时监测并制定田管标准,第一时间播发给农户们,让农户管得准、不误时。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农村工作局副局长 张平:这一处是我们三河镇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建设的一个监测点,主要为我们这一片农田提供一些墒情、苗情、虫情、水情这方面的数据服务。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然后进行分析,为农户提供一些技术服务,农户根据我们提供的数据对田间进行管理,为我们的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来源:2023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