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幸福河湖入画来
江苏全面推进河湖长制5周年工作回眸
发布日期:2022-01-04 17:33:13 浏览次数:

2021年6月15日,一场以“中国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河(湖)长制”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沙龙在北京举行。江苏河长制实践作为治国理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专场向世界发布。这也是河长制工作作为治国理政案例,首次向世界发布。

为什么是江苏河长制工作?近年来,江苏河湖长制工作3次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累计建成幸福样板河湖600多条、水美乡镇212个、水美村庄1608个……

江苏河湖面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背后,是江苏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河湖长制的决策部署,持之以恒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不懈努力。5年来,江苏强体系、抓履职、求实效、广发动,推动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实”“有能”,水生态环境有效恢复,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河湖画卷在江苏大地徐徐铺展。

建立健全体系 凝聚治水合力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千里淮河生机勃发,千年运河繁忙依旧,烟波太湖碧波荡漾,浩渺洪泽水光潋滟……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的省份,江苏16.9%的水域占比,位列全国之首。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国土面积GDP(国内生产总值)密度位列各省之首。这导致了江苏在发展过程中较早遇到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水治理问题。

2007年太湖水污染危机,无锡市提出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治理蓝藻,探索建立河长制。2016年,中共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后,江苏把落实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担任副总河长、20条流域性河道河长、14个重点湖泊湖长,5.7万名各级河湖长承担起治水责任,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治理管护重点难点问题。

“回顾这几年的河长制实践,我觉得河长制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关键是集中党政力量、部门力量、社会力量。”江苏省水利厅厅长、省河长办主任陈杰说。5年时间里,江苏从未停下创新探索的步伐。在中央“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规定基础上,江苏自我加压、自我创新,设立了村级河长,打通了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确立了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省级河长抓推进、市县河长抓治理、镇村河长抓管护”体系。

在南通市五山地区江岸,每天前来观光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从昔日的污染企业遍布、非法码头林立,到如今沿岸森林葱郁、江水波光粼粼,长江岸线的“蜕变”见证了河湖长制带来的强大工作合力。南通市河长办副主任、水利局局长吴晓春介绍,南通市依托四级河长机制,一把手领导挂帅,一系列措施跟进——沿江20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数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居民小区重新规划建设;长江岸线上93个利用不合理的项目全部清理整治。周边居民感叹,记忆中水清岸绿的长江重新回到了他们身边。

在常州市武进区葛庄村,从2017年开始,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蒋红明,带领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治水环境。他们采取网格化管理措施,村民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村里特意投放了一些鱼苗,作为水质的“监督员”。如今,水好了,搬城里回来住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目前,像蒋红明一样的村级河长江苏共有3.8万余名,成为了河湖治理保护的主力军。除了他们之外,一大批“乡贤河长”“企业河长”“巾帼河长”“党员河长”等不断涌现,全社会关爱河湖意识显著增强,全民爱水护水的氛围日益浓厚。

聚力河湖复苏 绘就绿色本底

2006年,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的中外联合考察组曾预测,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而如今,在长江江苏段又能看到江豚戏水的景象,极度濒危的达氏鳇鱼、销声匿迹20多年的鳤鱼等鱼类也悄然复现。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来,江苏以生态河湖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康复,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捷报频传,全省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美丽江苏的本底更加靓丽。

在长江江苏段,江苏大力开展岸线清理整治,拆除建筑物124.7万平方米,岸线利用长度减少了60.3千米,并通过复原复绿,恢复了岸线的自然形态。目前,长江干流断面Ⅱ类水比例达100%,41条主要入江支流断面Ⅲ类及以上水比例达97.8%,沿江水域实现全面禁止采砂。2020年,江苏还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以河长制助力长江禁捕退捕的省级文件,并超前完成清船、清网、清江、清湖任务。

在京杭运河江苏段,江苏投入资金133亿元,大规模治理沿线水污染,大力度修复两岸水生态。如今,苏北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沿线的淮安白马湖、徐州潘安湖再现旖旎风光,2013年以来已向山东送水54亿立方米。

在太湖流域,江苏通过持续建设骨干引排工程,实现了太湖与长江的畅引畅排;通过采取控源截污、蓝藻打捞、生态清淤等工程措施,全面消除太湖周边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湖体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

在各地农村,江苏把改善农村水环境作为基层河长制的工作重点,2016年以来清除农村河道淤泥11.3亿立方米,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96个、农村生态河道339条、水美乡镇212个、水美村庄1608个。

…………

5年来,江苏河湖资源利用更加优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务院考核连续4次全国第一;应急水源建设实现全覆盖,地下水封井压采任务超额完成;太湖形成“两进三出”引排新格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现“一泓清水向北送”;三大调水系统5年来引调江水641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5年来,江苏河湖形态更加完整。水空间管理实现一张图、一张网,1495条主要河道、940座在册水库、258个大中型灌区划界全覆盖;水空间管护走向信息化、网格化,省管湖泊网格化巡查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水空间管控注重复原、复绿,长江岸线利用率下降至37.9%,洪泽湖恢复岸线16.1千米,太湖、滆湖网围养殖全部退出,重点湖泊网围养殖面积实现负增长。

5年来,江苏河湖生态更加健康。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显著改善趋势;84%的主要河湖生态状况评估达到优良水平;长江、太湖、洪泽湖等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徐州大沙河丰县段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建设幸福河湖 增进人民福祉

月牙湖一直是南京东郊地标之一。几年前,月牙湖水质每况愈下,水体浑浊,周围百姓叫苦不迭。2016年起,秦淮区开始综合整治月牙湖水体。外部,拆除保护范围内建筑,实施控源截污工程;内部,实施生态清淤,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河道生态。昔日让居民避而远之的“黑臭河”,如今成为景美宜居的“城东明珠”。

地处苏鲁交界的石梁河水库,是江苏最大的人工水库,石梁河库区是全省6个扶贫地区之一。连云港市结合石梁河综合治理,在打造“一盆清水”的同时,建设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区,走上“以鱼富民”、生态旅游的和谐相融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石梁河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安置点建设,东海县打造高起点布局、高标准建设、多元化发展、多业态产业、多路径增收的新型农村社区,助力乡村振兴。石梁河水库整治经验也被列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

南通如泰运河是江苏省的主要航道之一,承担着供水、排涝等重要功能。南通市统筹谋划全域防治、河岸共治、标本兼治、干支流同步治理,采取疏浚河道、连通水系、改造管网、整坡清杂等举措,有效扩大了如泰运河河道容量,为引水排涝和船舶通航提供了保障。水体质量、周边环境也明显改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人民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从月牙湖到石梁河水库,再到如泰运河,江苏近年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江苏省委书记、省长签发省总河长令,动员部署幸福河湖建设,聚力谋划、全面部署、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省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到2030年,骨干河道和重要湖泊基本建成幸福河湖。

江苏聚焦可靠水安全,推进现代江苏水网建设,让防洪保安更加稳固、供水保障更加可靠、粮食生产更有依托,打造高标准的水安全格局;聚焦优美水环境,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大力加强河湖生态修复,系统推进整体性保护,打造赏心悦目的水环境空间,形成空间融合、功能协调的健康生态体系;聚焦富集水文化,以长江为横轴,以大运河为纵轴,以历史为竖轴,立体构建水文化空间,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5年来,江苏河湖长制工作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迈向新征程,江苏将继续保持奋斗者的昂扬姿态,全面推动河湖长制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全域打造‘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增添水韵风采!”陈杰坚定地说。

□石珊珊 程瀛 任伟刚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2021年12月29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