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江河,足迹行至长江南北、黄河两岸,对河湖治理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全面实施河长制”,号召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是对江苏河湖治理成效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河湖长制为统领,以生态河湖建设为抓手,推进河湖面貌明显改观、水生态环境加快复苏,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捷报频传。迈进新征程,美丽江苏建设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号角催征,我们将以水起笔,泼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画卷。
天然之水,造就美丽江苏的独特基因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10.72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水面接近六分之一。长江、淮河由此入海,五大淡水湖拥有其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954千米海岸线蜿蜒连绵,2万多条乡级以上河道活水畅流。丰沛的江河湖泊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江苏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江苏的水,如带如珠、形态各异。万里长江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千里淮河生机勃发、潜力巨大,千年运河不舍昼夜、至今繁忙,烟波太湖碧水荡漾,浩渺洪泽日出斗金。水,滋育了这里的万物,扮靓了这里的城乡,哺育了这里的文化。水,已融入到江苏人民的心田,是江苏生生不息的源泉。
江苏的发展,离不开水治,得益于治水。自古就有苏轼、潘季驯、林则徐等先贤治江理淮,造福千秋;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人民除水害、兴水利,从与自然抗争到与自然共生,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进入新时代,统筹新老水问题,强化河湖综合治理,江苏水利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奋斗者的姿态永远向前。
生态之水,成就美丽江苏的绿色本底
在江苏,省市县乡村五级共5.7万名河长履职尽责,涉水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公众全面参与,跨界河湖协同治理。省级河长抓推进、市县河长抓治理、乡村河长抓管护的责任体系,有名、有实、有能;生态河湖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苏3次受到国务院激励鼓励,公众对河湖满意度、幸福感逐年提升。2021年6月,江苏河长制实践作为治国理政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在北京专场向社会发布,得到普遍赞誉。
河湖资源更优化。坚持节水优先,率先启动江苏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生态水量保障底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多年蝉联全国第一。全省应急水源建设实现全覆盖,75个城市供水单元全部实现双源供水或应急备用,地下水封井压采任务超额完成,苏锡常地区最大水位回升幅度超过50米,超采红线区域全部消除。太湖形成“两进三出”引排新格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现“一泓清水向北送”。2016年以来,三大调水系统引调江水641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河湖形态更完整。水空间管理实现一张图、一张网,全省1495条骨干河道、946座在册水库、258个大中型灌区划界全覆盖,划定的管理范围线长达8.47万千米、管理面积达1.7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空间面积的16.2%。水空间管护走向信息化、网格化,常态化开展省管湖泊和流域性河道开发利用状况的遥感监测,全省省管湖泊网格化巡查管理系统上线运行,33个县(市、区)共348名网格员悉数上岗履职。水空间管控注重复原、复绿,大力推进“违法建设、违法圈圩”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490万平方米,清理岸线2000千米,退还水面171平方千米。长江岸线利用率下降至37.9%,生态岸线占比提升到62.1%;洪泽湖恢复岸线16.1千米,恢复自由水面30平方千米;太湖、滆湖围网养殖全部退出,全省重点湖泊围网养殖面积实现负增长。
河湖生态更健康。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显著改善趋势,平均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至良好状态。长江水质稳定达到II类,太湖水质提至IV类。全省超过70%的主要河湖生态状况评估达到优良水平。长江、太湖、洪泽湖等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明显,“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又在长江水域成群嬉戏。全省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3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96个、水利风景区151个、水美乡村1820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156个。徐州大沙河丰县段成为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之一。
共生之水,绘就美丽江苏的幸福愿景
2021年6月19日,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签发了2021年第1号省总河长令,对幸福河湖建设作出动员部署。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匹配,到2035年全省河湖总体建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我们将以水起笔,奋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以可靠的水安全,保障“河安湖晏”。全面提升流域防洪标准,加快城乡洪涝和水系综合治理,推进现代江苏水网建设,打造高标准的水安全格局。
以优美的水环境,铺陈“水清岸绿”。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水污染源头控制、过程截污和末端治理,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打造赏心悦目的水环境空间。
以灵性的水生态,呈现“鱼翔浅底”。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打造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示范区。
以富集的水文化,共荣“文昌人和”。保护水文化遗产,畅通水系变迁和治理历史脉络,大力开展水情教育,再现耕作晨昏、唱晚渔歌的景象,打造阅水、忆水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