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 琼
每天清晨,兴化市海南镇刘泽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王虹都会在村里沿着河边走一圈,“发现问题要立刻想办法解决,只有看到河水干干净净,才能放心开展一天的工作。”
村级河长,是我省在中央“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规定基础上的自我加压、自我创新。目前全省像王虹这样的村级河长共有3.8万名,他们是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的责任人,肩负着守护河网水系“毛细血管”的重任。
昔日与水抗争,而今与水共生
夏日的刘泽村,河边洗菜的村民和自在游弋的野鸭互不打扰,青瓦白墙的房屋倒映水中,清澈的河水在花草树木的簇拥下缓缓流动,散发出水乡村落的自然韵味。
“这些年,通过实行河长制,我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就是,以前与水抗争,而现在变成与水共生,幸福感也在提升。”王虹说,对于刘泽人来说,村名中的“泽”字有两层含意:水,利用好了就能泽及于民,反之就会形成水患。在实施河长制前,刘泽村的河水也曾遭受侵害,一度变得“面目全非”。
2017年,大量水葫芦自上游涌入兴化并迅速蔓延,“不设防”的刘泽村河面全被水葫芦侵占,变成“绿色草原”,加之村庄西侧的一家养猪场排放污水,堵塞的河道、发臭的水体,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
痛定思痛,为使村庄河道不再遭受水生植物的侵害,刘泽村在村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立卡口,拦截水面漂浮物。猪场负责人也下决心全面治污,对猪场排污物日清日运。
“留住水脉就能留住乡愁,留下水乡村落本该有的样子。”王虹告诉记者,为消除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河长制实施以来,刘泽村结合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大手笔投入,实施污水截流、疏浚河道、修复水生态、拆除“两违”等工程,整治河道和保护生态。“我们还取缔了珍珠养殖、水产品精养等,虽然个别承包户的收入降低了,但是群众的生活环境品质提高了。”
“村级河长是河长制工作的‘基石’。”兴化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王敏说,该市实施“夕阳无限好·万名五老志愿者计划”“万名河湖长培训计划”,为村级河长更好履职提供保障,同时设立293名村级河长制网格长,2020年累计监管巡河63552人次,共发现问题1728起并全部处置,实现了基层河长管护网格化。运用“水、陆、空”三维一体化巡查和数字化信息平台管护,上下联动,推动责任落细、落小、落实,形成从发现到交办、从整改到考核的工作闭环。
江苏水面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9%,除了大江、大河、大湖,更有数万条农村河道、数十万个小微水体,共同交织成巨大的水网。
农村河道既有防洪除涝、灌溉排水、水源保障等水利功能,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农村河道面广量大、管护力量薄弱,违章建设、倾倒垃圾、围河养殖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河道功能和生态环境。
省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处负责同志介绍,村级河长就工作生活在河边湖畔,他们对河湖的情况最了解,对风土人情也最熟悉,由他们来负责日常管护,最切合实际。“设置村级河长,目的就是给河湖长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夯实组织基础。”
我省村级河长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巡、管、治、宣”——通过落实“巡”的职责,对涉河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通过落实“管”的责任,村级河长实现了从包河治水到河道综合治理、从阶段性突击到常态化保洁、从松散型设置到网格化管护的转变;通过落实“治”的任务,广大村级河长战斗在河长制的第一线,及时回应群众的所盼所需,迅速发现和处理大量水环境问题;通过落实“宣”的功能,开展河湖保护宣传,围绕河湖保护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
“毛细血管”一通,发展跟着提速
生态与经济齐飞,碧水共蓝天一色。农村河道的“毛细血管”一旦打通,村庄的发展也就跟着提速。
骄阳下,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的千亩绿荷美如画,吸引了许多不惧炎热的游人。73岁的村民孙秀稳自发当起“巡逻员”,生怕有人污染河道,“河道整治后,气味好了,环境美了,都可以下河游泳了,这么好的环境可不能被破坏喽。”
平园池村村级河长、村党支部副书记邵国林介绍,该村河网密布,水很多。“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近800万元,对村内河道进行整治疏浚,实现5200米四级河道‘河畅、水清、坡绿、岸净’。然而,由于少数村民自觉意识不强,整治后的河道又不同程度遭受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乱排、乱抛等行为的侵害。”
“最后一公里”,管好不容易。高标准整治后,如何下沉村级河道治理责任主体,推动镇村长效管护?针对这一治理后产生的新问题,如皋市探索出“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新路子。
“我们对全市332个行政村全面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构建政府主导、村级实施、村民参与的村级河道日常管护体系。”如皋市水务局局长朱建军说,只有激发起村民管河护河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汇聚民智,更好地提升村级河道管护水平,形成良性循环,让农村的环境吸引人、农村的产业留住人、农村的发展振奋人。
在如皋,由本村党员、企业主、网格员、志愿者、乡贤等组成的“村级河长”“民间河长”共同参与村级河道管护,村民们各负其责、定期轮值、相互监督,做到“六个不”——不排污水、不乱倒乱抛、不搭违章、不损坏绿化、不开挖取土、不损坏公共设施等。
水美了,平园池村有了更大的发展目标。“今年起,我们准备用三年时间,集中连片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做大生态农业蛋糕,发展全域旅游。”邵国林说,要充分做足水文章,通过水生态发展水经济,延长美丽乡村产业链。
在兴化市经济开发区赵何村,全民治河战役同样轰轰烈烈。“水环境是我们村最重要的资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村级河长、村党总支书记闵晶说,为了改变村庄河道臭气熏天的面貌,赵何村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成立巡河志愿者队伍,监督水环境。同时,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群众随时举报水环境污染问题和村干部治河不力行为,提升群众爱河护河积极性。“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整治中,赵何村重点抓污染源头的堵截,先后拆除鸡舍、鸭棚、旱厕共计728座,同时严控企业乱排乱放。如今,河水变清澈了,河岸上的垃圾不见了。“我们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赵何村建设成为特色旅游乡村。”闵晶说。
一条条河湖生态线变成了“致富线”。“假期民宿爆满,不少都是回头客。”说起水环境改善后给村庄发展带来的变化,王虹喜笑颜开,“很多客人从上海、南京等地过来,就是看中我们这的水乡田园风光。”
刘泽村借助河长制“东风”,依托优美的水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泽沐云居”“樊登读书处”等沿河特色建筑,已成为刘泽村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水环境整治的红利充分体现在这些设施中。”王虹说,刘泽村围绕“水环境+”做好村级发展文章,制定了“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的发展规划,“水美了,不仅吸引了大自然鸟类的回归,也招来一些‘青鸟’——返乡创业人员。”水环境整治的最大收益不仅仅在村容村貌的变化上,还体现在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上。
畅通“微循环”,多地有新“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村级河长来说,河湖管护考验全面能力。各地河湖状况不一,面临的水问题也各不相同,在畅通“微循环”上,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招数”?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葛庄村,有小微水体60多个,一度水面减少、水质恶化、功能退化。2017年开始,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蒋红明带领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治水环境。“我们采取网格化管护措施,村民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或者向镇河长办报告。村里特意投放了一些鱼苗,作为水质的‘监督员’。”蒋红明说,如今,水好了,搬回来的村民也多了。
河长制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制度创新。泰州市姜堰区顾高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顾银军,在村里创新建立“塘长制”,发动村里的党员、志愿者,清除淤泥垃圾,引来活水清流,栽上香梨、石楠。每到夏天,荷花盛开,美不胜收。
单家塘浜,一头连着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一头连着常熟市尚湖镇福寿村。为解决边界河道整治问题,两地建立联合河长制。
“河道整治通过公开招标由一家单位承担,这样可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费用由两个村各出一半。”福寿村村级河长、村党总支书记钱华说,现在,双方村级河长按联合河长制要求,每月联合巡河一次,并联合监测河道环境,联合保洁,出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一旦发现边界水环境问题及事故,第一时间告知对方,并现场共同处置。
常熟市河长办副主任闻振东介绍,常熟结合“千村美居”常态长效管护,推行农村河道村民自治长效管护模式,望虞河沿线辛庄、尚湖镇等通过合作社模式,负责河道保洁,大力推行“河道生态管护员”,负责包干河道的河面垃圾和水生植物打捞,保证河道两侧不设置障碍物,同时承担监督企业和单位排污情况、劝离钓鱼客等责任。建立长效管护考核奖惩制度,明确村民在河道管护方面的具体职责和奖惩措施,真正落实“让每一条河都有人管”。
采访中,一些村级河长向记者反映,在履职中还面临着专业性不足、人力财力紧张等现实问题。对此,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财力支撑,上级财政进一步向村级河道治理倾斜,在河道疏浚、生态样板河道打造等方面提供奖补资金。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村级河长履职能力,提倡农村河道较多、有条件的村,设立村级河长制工作站,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和监督。
此外,我省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河长制+信息化”手段,发挥村级河长靠得近、巡得勤的优势,由村级河长定期定点上传河道照片至信息化系统,实现河道面貌实时掌握、河湖问题及时反映。同时,还将通过考核激励等手段,推动更多职能部门包括执法部门参与到基层河道治理中,为村级河长履职提供助力。
信息来源:2021年07月19日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