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走在水利现代化新征程最前列 > 媒体聚焦
新华每日电讯:“民间河长”在江苏:全民治水,“共治共享”
发布日期:2021-06-23 09:31:17 浏览次数:


常州市武进区“企业河长”、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克正在巡河。   由江苏省水利厅供图
昆山市张浦镇“外籍河长”何诺正在沿河捡拾垃圾。   由江苏省水利厅供图
本报记者刘宇轩
江苏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的省份,水域占全省面积的16.9%,位列各省之首。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产业集聚,以1%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0%的GDP,单位国土面积GDP密度名列前茅。
和所有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一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都是一道考题。
全面推行河长制后,江苏优化河湖治理模式,着力水资源的“共治共享”,创新推出“企业河长”“巾帼河长”“邮递员河长”“外籍河长”等“民间河长”40多万名,初步实现了“全民治水”和“共治共享”。
企业河长:昔日“排污者”今成“护河人”
常州市武进区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克,最近花费近两万元购置了一架无人机。有眼尖的职工看到,无人机常在厂区附近的黄土浜上空盘旋。他们纳闷,董事长既不是无人机爱好者,平日里也没摄影的习惯,咋就老对着条河拍个没完?
熟悉余克的人知道,他在这条河上花的心思可不少。自打2017年9月份当上武进区的“企业河长”,他对厂区旁这条黄土浜的责任更重了一分,感情也更深了一分。
“枯水期用无人机两三天飞一次,沿着河道排查重点排放口。”余克告诉记者,雨水少的时候,更容易形成水体污染。尽管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去河堤附近走走,察看水质,他还是不放心。听说用无人机可以俯瞰水体全貌,便赶紧安排人买回来。
武进区河网纵横,辖区内共有大小河流855条,其中很多是小微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大企业家对家门口的小河如此上心?
2017年,武进区湖塘镇就设立“企业河长”,召集企业家们座谈。会上,湖塘商会24家会长和副会长单位主动认领,承担起镇域内16条河流巡河、管护的社会责任。
轻工制造、机械电子、纺织印染……湖塘科技产业园大批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产业龙头。然而,多年前,这里也因不少企业耗水量大、排污量多,吃过粗放型发展的亏。
在余克的印象中,童年时代,河里可游泳嬉戏、淘米洗菜,一派水清岸绿。然而,自从工业成为湖塘主导产业,大小企业排污,“水混了、河臭了、鱼虾也没了。”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武进区水利局局长刘建荣介绍说,武进部分地势低洼,河流好比流淌在“锅底塘”中。“一旦周边有企业向水体中排污,水质就下降明显,且恢复缓慢。”刘建荣说,“企业河长”首先要带头自律,通过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控制排放,形成示范效应,让企业争做水体管护的“主人翁”。
每月巡河不少于两次、发现水体污染取证反馈、发掘治污前沿技术、交流治水心得……从“排污者”到“治污者”,“企业河长”身份之变体现在行动中。
一次,余克在巡河中发现,水面在阳光照射下,有少量斑点状的油污。后经走访发现,这是一些机械制造类企业,在清理车间时把油污冲进了雨水管道。
“别小瞧了一两滴油污,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余克随即向各企业发出倡议,除在雨水管网入河总排口处安装吸油装置外,厂区内部窨井也要加装隔油纸,做到雨污绝对分流,不让滴油入井。余克说,这一方案实施后,三年内再未出现过此类问题。
余克专门邀请常州大学专家到黄土浜河道现场勘查,制定治理方案,在政府原有整治资金外,另行投入30万元,用于栽种水生植物、打造景观浮岛。余克说,目前,他管护的黄土浜生态修复工作已初步完成。
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投入400多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在线监控;国茂减速机集团有限公司投入近500万元升级废水处理设施;江苏瓯堡纺织染整有限公司投入630万元提升改造雨污分流、污水预处理、废碱液回收……
湖塘商会已召集270多家会员企业,建立起会长企业牵头、会员企业参与的“1+8”河流共治模式。湖塘镇企业还共同设立了生态文明共建光彩基金,从2017年开始,每年筹资200万元,用于河道清淤整治和水环境修复。
“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家参与到流域治理中来,鼓励但不强制,更不是摊派。”刘建荣说,“企业河长”均由企业家主动认领,且以就近为原则。参与企业规模较大,都重视环保投入和污染治理,在当地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一名企业家巡河,到发动企业员工和家属全员参与,“企业河长”释放了水生态治理的“乘数效应”。
国茂减速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塘镇商会会长徐国忠说,我们现在治污,是一种偿还,希望能以“企业河长”等机制为纽带,树立“反哺生态”的观念。
“外籍河长”:河长有国籍环保无国界
苏州昆山的外企员工何诺(Renaud Jacques BODOT),常对着家门口河道里的垃圾、异物甚至工业废弃物拍了又拍,拍完第一时间发在微信群。
原来,早在2019年12月,何诺就“受聘”于昆山市张浦镇水利(水务)站,成为苏州首位“外籍河长”。
“经常走在河堤上,看看河里有没有漂浮物,岸上有没有垃圾。简单的自己处理,处理不了的就拍照通知镇上。”何诺说,这份“业余工作”现在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何诺负责的诸天浦位于张浦镇境内,北起吴淞江,南至支浦江,全长5.5公里,是沟通水系间的重要通道,水质常年稳定Ⅲ-Ⅳ类,河岸边草木葱郁,风景怡人,是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河边是否有垃圾、水面是否有漂浮物、水质是否有变化、沿岸是否存在非法排污……何诺对巡河中的观察要点很是“门清”。这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大叔,身穿“河湖监督员”蓝马甲,手拎环保垃圾袋,快步于河堤上,这身装扮常引得不少行人回头。
何诺在中国生活了14年,先后在沈阳、烟台、上海等城市工作。4年前,他和家人到昆山定居。在一次“民间河长”公开征集活动中,他报了名,后来成功入围,聘期3年。
江苏域内的河堤湖堤上,共竖起标明河湖长职责的公示牌近10万块,何诺管护的这条河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张浦镇水利(水务)站特意在这位“外籍河长”的公示牌上标注了“中英双语”。
牌子立在河堤,职责谨记心里。一次巡河,何诺在河坡发现被倾倒的铝粉,及时上报,避免了工业固废对水体的污染。
夏日炎热,沿着河岸巡查,不多久就满头大汗。看到不远处一艘保洁船缓缓驶来,何诺赶忙招呼保洁员靠岸,麻利地登上船,拿起长长的竹篙网,开始打捞河里的漂浮物。这位“洋河长”与保洁员一抄一挑,配合默契,动作娴熟。
为何法资企业的高管会对中国的一条河心心念念,还当上了个管河的“官”?何诺告诉记者,妻子常用他的名字打趣道,中文名字姓“何”,现在又当上“河长”,看来真要与“河”结下不解之缘。
何诺回忆说,他的老家位于法国东北部小城斯特拉斯堡,东侧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家门口不到20米的地方就是一条小河。河畔曾有一些企业污水直排,水质变差。后来,法国严格河湖环保管理制度,通过治理,河水才逐渐清澈起来。
“在我所了解的法国,并没有‘河长’这样的概念。在我看来,中国的做法是治理河流的一次有益的创新。”何诺表示,“民间河长可以带动整个企业、行业或是社区,让大家都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不只是政府在发挥作用。”
张浦镇水利(水务)站站长史杨峰介绍,当前,张浦6位“民间河长”中,包括何诺在内,有3位是“外籍河长”,两位法国籍、一位德国籍。这对带动周边外资企业管河、护河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何诺所在的法资企业专门生产化妆品展柜,近期市场不错,订单像雪花一般涌来。何诺的工作节奏马不停蹄,吃个午饭都要掐算着时间。即便这样,每周两次的固定巡河,他雷打不动。
不仅身体力行,“外籍河长”们还积极向外界推介中国河湖的治理经验。6月15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对话沙龙,何诺作为发言代表,向驻华使节、在华多双边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介绍自己作为江苏“外籍河长”参与河湖治理的绿色实践。
他在发言稿中这样写道:“作为河长,我身在社区,服务社区,也服务长江流域这个更大社区。”
史杨峰说,邀请外国友人担任河长,不光是让他们参与巡河、捡拾垃圾,更想借助他们的“外籍河长”身份,宣传环保理念,推介中国治水经验。
赴京参加沙龙前,何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他居住在中国东北,空气中雾霾很重。如今,中国山青水美的生态巨变让他感到惊诧。
“河长有国籍,环保无国界。这里就是我的家,守护河湖生态环境,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他说。
“银发河长”:银发护绿水 志愿夕阳红
在江苏海安市白甸镇施溪村,有一支由17名老党员组成的护河队,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乡亲们称他们是“银发护绿水志愿者服务队”。
平日里,队员们两人一组,身着红色志愿马甲、救生衣,头戴红色檐帽,乘船巡河。他们一前一后,一人用竹竿撑船,一人用捞网打捞。“看到哪边漂浮物多了,就用手机一拍,打捞结束再用手机拍一次。”今年66周岁的护河队员李章顺说,一前一后两张照片,便可确认清理是否到位。
河长制全面推开后,江苏农村地区小微水体水质状态明显好转。在白甸镇施溪村,河流整体水质已经达到Ⅲ类,不少村民直接在河水中淘米、洗菜。
村民们说,就在十几年前,“村里不通自来水,老百姓洗完衣服就到河里冲一下,连带着洗衣粉也流到水中。”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时,农业灌溉连水都抽不出来,且水质混浊。
“河道里的水花生厚得吓人,讲得玄一点,人在上面走,好比‘轻功水上漂’,都不会掉进水里。”回忆起水质最差的状态,曾做过村保洁员的老汉卢根山不禁向记者直摆手。
河长制推行后,“银发河长”们也活跃在民间治水第一线。
2019年,白甸镇在排查污染源时,发现施溪村内一家养猪场,距离河道仅有几十米,存在污染水体的隐患,要求尽快拆除转移。但由于养殖户抵触情绪较大,整改工作迟迟不到位。
关键时刻,“银发河长”董留才主动请缨,多次到养殖户家中讲解政策、耐心劝说,养殖户最终答应关停。
海安市水利局副局长孙小进曾在白甸镇工作多年,他认为,“银发河长”在村民中享有威望,帮助化解了河道管理中的许多矛盾。
在农村小微水体的整治过程中,界河是一大难点。白甸镇施溪村与邻镇有一条长约850米,宽约18米的界河,管理存在一定盲区,漂浮物和垃圾较多,村民意见很大,两地曾多次商议未果。
护河队员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邻镇环保办现场办公,确定施溪村先期河道整治,后期齐抓共管。统一部署后,护河队员和专业清理打捞人员一道清理水上漂浮物10余吨,套笼、网簖3处,河坡垃圾20余吨。
“臭水沟”终于变成了“碧玉带”,村民们都说“银发河长”功劳大。
孙小进告诉记者,最近一家央企在考察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后,决定投资5亿元建设一座“房车湿地公园”,就是得益于水环境的整治。
在“银发河长”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守护河湖的工作中。一幅“山青、水美、人和”的锦绣乡村美景正徐徐展开。
多位专家表示,“民间河长”不仅仅是多了一个“河长”,更是社会共治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