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杂志: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布日期:2021-06-23 09:30:30 浏览次数:


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历史上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工程的建设,美国北水南调、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等工程的实施,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m3,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大效益。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科学实施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失衡问题,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调水工程的实施涉及范围广、因素多,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确保工程布局和规模科学合理可行,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一、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开源和节流的关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华北地区在节水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情况下,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南水北调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缓解了这些地区用水困难问题。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必须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开源和节流,把节流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优先举措,坚持先节水后调水,科学推进重大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


二是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河湖功能退化、地下水超采等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动态演变,对加强和优化我国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必须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存量和增量,综合优化当前和未来需求,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可持续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处理好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以占全国19%的水资源量,支撑46%的人口、63%的耕地和45%的经济总量。全国大部分地区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80%。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必须要以系统观念统筹时间和空间,科学把握调水区和受水区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在更大范围使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是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破解我国水资源失衡问题,提高水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维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必须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保护,在摸清调出区和受水区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工程布局、调水规模、调水时段等,确保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五是处理好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从最初的顺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并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修复是针对过去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问题,为恢复受损生态环境、适应新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必须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利用和修复,不能一边大规模利用一边又花大力气修复,要把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修复统一起来,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二、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的总体思路


新阶段推进调水工程应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多源互济,采取“减需、增供”相结合的举措,加快构建完善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多源保障”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南北调配。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西线骨干输水通道,加之其他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构建“四横三纵”主框架,实现南北调配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缓解华北及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


东西互济。依靠我国江河水系特点,通过加强三江源、祁连山等江河源流区保护,建设上中游、干支流水资源调蓄工程,统筹生态、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协调河流上下游用水,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为东中部重要经济区、城市群、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等提供水源保障,保障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水安全。


多源保障。加强城镇再生水、集蓄雨水、微咸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收集利用,推进洪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多源保障城镇供水和区域灌溉供水需求。


三、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的主要举措


一是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为重点,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针对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基本水情,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准确把握南水北调东、中、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科学有序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适时推动建设。加快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重点提升新疆天山北坡、河西走廊等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区域的供水保障能力,发挥重大引调水工程在国家与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是加强区域河湖水系连通。结合国家、省区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省区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互联互通,推进省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建设。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与引江济淮、引黄入冀补淀等水资源配置工程间互联互通,提升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开展海河等河湖水系连通,为实施华北河湖生态补水、维护区域河湖生态健康奠定基础。


三是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水资源调配功能的重点水库工程建设,提高重点区域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同时按照规划依据充分、生态环境争议小、前期工作基础较好、地方建设积极性高等要求,重点推进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的前期论证,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对于西南等地区,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条件。


四是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根据不同河流生态系统特点,分别确定基本生态流量和涉水工程枯水期、生态敏感期等不同时段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控制要求。南方河湖重点保障河湖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稳定。北方河湖重点保障河湖水体连续性及重要环境敏感保护区生态用水。统筹生态保护与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关系,加强水利工程优化调度,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结合河湖库水系连通,增强河湖水体流动性,科学开展生态补水。


五是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修复。加快划定落实河湖空间保护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分区分类管控。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其支流为重点,通过清理违法圈圩、违法建设,大力推进岸线占用退还,加强河湖空间带修复。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受损河流湖泊和重要生态廊道为重点,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加快推进西辽河、永定河、大清河、汾河、塔里木河等重点河流以及白洋淀、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河湖水生生物栖息地治理修复,科学营造适宜生境。在分区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水位控制指标基础上,通过强化节水、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持续推进华北地区、黄河流域、辽河平原等地下水主要超采区综合治理。


(来源:刊于《中国水利》2021年第11期,作者/沈凤生,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