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水,万顷碧波、千帆渔影,孕育江南水乡韵味风貌,造就吴越大地的繁荣富饶,凝结成长三角生态发展的璀璨明珠。江苏省太湖地区,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却也曾因水而“困”。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文明建设警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现太湖碧波美景”的决策部署,回应沿线群众的共同期盼。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根据“以清释污、以动制静”“先治污、后通水”的战略方针,规划实施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延伸拓浚三大工程。2009年开工建设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2012年6月30日全线通水,总投资28亿元。走马塘工程将太湖水有效排入长江,与望虞河两岸控制联合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引江济太的效率。2013年开工建设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总投资57.4亿元,现已全面建成发挥效益,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提升太湖西北湖湾的环境容量。
新孟河工程于2018年全面开工建设,北起镇江丹阳市长江右岸大夹江,在引江口新建界牌水利枢纽,沿老新孟河拓浚至京杭运河,新建奔牛水利枢纽,过运河后新开河道南延至北干河入太湖,拓浚开挖河道117千米,总投资134.6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项投资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也是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战场”。
丹阳市界牌镇,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中控室里,透过15组实时记录的分屏影像,全域之景尽收眼底:新孟河水清澈如镜,水鸟盘旋而过;滚滚长江日夜奔涌,船闸泵站各司其职……这组横卧于江畔的水利枢纽是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主要控制枢纽之一,它与沿线枢纽的统一联动将实现长江与太湖的畅引畅排,共绘碧波美景。
作为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中最大的单体建筑,界牌水利枢纽似“龙头”立于引江口,由船闸、节制闸与泵站组成,集调节水位、通航、灌溉于一体,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这里共有9台泵站,抽排、抽引规模均为30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1秒就能把长25米的标准游泳池灌满水。”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新孟河枢纽局局长吴忠站在泵站组旁,介绍起界牌水利枢纽首次执行“任务”时的场景。
7月中旬,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刚完成试运行,随即接到迎战台风“烟花”、减轻湖西防洪压力任务。7月24日下午3时,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首次正式投入运行。“泵站机组陆续开机,把新孟河和太湖湖西地区涝水抽排至长江,4天内抽排总量超1000万立方米。运行期间,从机组运行稳定性到运行效率都达到设计要求。”
据吴忠介绍,新孟河还将和已建的新沟河、走马塘、望虞河、太浦河等工程形成“三引二排”调水新格局,将太湖换水周期由309天缩短为180天。
自界牌水利枢纽出发向南行驶,沿老新孟河行至常州奔牛镇,新孟河贯穿南北,大运河横跨东西,两河交汇之处立着一座宏伟建筑,船舶穿行其间,低沉婉转的汽笛声载着涟漪,慢慢驶向远方。
这是一处立交地涵,与分布东西两侧的新孟河船闸、节制闸及孟九桥一道,共同组成新孟河奔牛水利枢纽工程。
其中,立交地涵以上槽下洞式结构建造,上层航槽承接运河东西航运,下层12孔涵洞没入水中,自南向北沟通新孟河水道。既满足京杭运河三级航道不阻航不碍航,也兼顾向太湖引水及运河以南的太湖湖西涝水北排进入长江。
“包括地上建筑,整个地涵高度相当于10层楼,最大引水量可达565立方米每秒,排水量也在近500立方米每秒。”除地涵外,江苏省新孟河奔牛枢纽工程建设处主任王建又分别介绍了奔牛水利枢纽其他组成部分所行任务。“船闸维持新孟河和运河的航运需求,能兼顾300吨级通航,节制闸则是将运河上游涝水相机通过新孟河排入长江。”
立交地涵一侧,一座通信塔即将落成。“到时通过统一调度系统可以清楚看到船只长宽、吃水深度、运送的货重等数据,包括两河水位、流量、进出水门控制等全枢纽信息。”王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