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南水北调东线凸显六大效益
发布日期:2018-04-23 08:46:28 浏览次数: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又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建设,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

    近日,记者跟随南水北调生态文明建设东线行采访组前往江苏、山东等地,对这项重大民生工程进行实地了解。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的“源头”起,一条干线总长1467千米的输水线路,把滚滚的长江水由南向北引至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截至目前累计调入山东省水量超过26亿立方米,运行4年多来,每年向山东调水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正在进行2017~2018年度供水工作,将调入山东省境内水量10.88亿立方米。

    随着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干旱的北方地区,南水北调东线这条“黄金水道”,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增强了沿线省市供水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主要是缓解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并为向河北、天津、雄安新区、北京供水创造条件。

    据悉,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建成通水,进一步增强了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泰州、盐城、连云港等7市50县(市、区)受水区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

    “山东省供水区范围涉及13个市、68个县(市、区),不仅具备每年为山东省增加净供水量13.53亿立方米的能力,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关键还打通了长江水的调水通道,构建起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和多水源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大大增强了特殊干旱年份山东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告诉记者,目前山东省规划的13个受水市,已有11个市(东营、菏泽除外)配置了江水,实现了与黄河水和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与优化配置。

    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对地区生态的改善是功不可没的。

    一是改善水生态环境。高德刚告诉记者,山东泉城济南多年以来的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7.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只有1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生态用水与生活、生产用水和保持泉水喷涌的矛盾尤为突出。

    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竣工通水,每年可为济南市调引1亿立方米长江水。南水北调工程在枯水期向城内河流强渗漏带补水,完成了补源水源由单一地表水向多水源补给,补水周期由短期阶段补源向全年常态补源的巨大转变,为保持济南泉群持续喷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据悉,截至目前,济南市利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分别向卧虎山水库、兴隆水库、小清河、兴济河和玉符河、大涧沟等重点渗漏带生态补水13868万立方米,有力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二是支撑地下水压采。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按照国家规定要逐步关停南水北调供水区超采地下水设施,逐步用南水北调水源替换超采的地下水资源。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告诉记者,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为南水北调用水腾出市场容量,发挥工程综合效益,而且能够从根本上遏制地下水超采局面,持续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

    同时,逐步涵养的地下水资源还可作为战略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为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江苏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通过自身挖潜、节水管水、优化配水等方式,大力推进地下水压采工作,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山东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5~2025)》,南水北调受水区涉及地下水超采的9个市、36个县(市、区),已全部编制完成当地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获市级政府批复,正督促整治方案实施。

    三是服务航运。高德刚告诉记者,历史上京杭大运河通航只能到达济宁以南,而且因南四湖干旱缺水造成断航事件时有发生,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航已通达山东济宁东平湖,增加里程60.5公里,为东平湖直接通航至长江创造了条件。而且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输水维持了湖泊、河道水位稳定,给持续性航运提供了关键保障,有效避免了断航带来的损失。

    增强了沿线区域的防洪排涝和抗旱能力

    据悉,东线工程的建设过程,也是水利设施整体改善的过程,多座兼具防洪、排涝功能的综合型泵站,是东线工程的一大特色。

    “在调水功能之外,充分利用泵站的排涝功能以及南水北调河道,积极参与省内防洪排涝抗旱,增强了沿线区域的防洪排涝和抗旱能力。”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纪委书记濮学年告诉记者,2006年以来,东线工程参与里下河、宝应湖、徐州湖西等地区7次排涝,累计抽排涝水4.66亿方,2011年至2017年共完成8次抗旱任务,为受涝旱影响地区生产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民生福祉提供了可靠保障,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高德刚告诉记者,2014年南四湖遭遇大旱,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2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南四湖水位回升,下级湖水位抬升至最低生态水位,湖面逐渐扩大,鸟类开始回归。

2014和2015年,先后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工程引长江水、引黄河水向南四湖补水9536万立方米。2016年旱情持续,南四湖、东平湖水位接近生态红线,又调引江水向两个湖泊补水、存水2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南四湖、东平湖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避免了因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彻底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补源的历史。

    同时,保障了胶东地区用水安全。据悉,2014年以来,胶东地区降水明显偏少,能够形成径流的水源减少。2016年烟台、威海、青岛和潍坊四市地表水资源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遭遇旱情;2017年夏季旱情更加严重,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性水危机,城市和工业供水必须通过外调水解决。

    南水北调工程联结当地引黄灌区和水库等调蓄工程,最大限度调引长江水,保障了胶东地区供水安全。到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正与胶东调水工程联合调度运行,长江水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支撑。

    打造水利风景区,旅游效益显著

    “在规划建设阶段,南水北调江苏段注重把工程与水文化有机结合。”胡周汉告诉记者,他们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结合每项泵站工程实际,打造形象独特的水利建筑,达到了“建一座泵站、竖一处景观”的直接效果。

    随着工程形象面貌的不断提升,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景观,也跻身为所在地政府发展当地旅游业的一张重要名片,带来显著的旅游效益。

    胡周汉告诉记者,目前,南水北调洪泽站工程已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宝应站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淮安市借力南水北调力推退圩还湖,着手将白马湖打造成新的风景名片;淮安和宿迁两市在洪泽湖周边岸滩堤坡整治,提升规划层次的同时,突出洪泽湖作为南水北调重要调蓄湖泊的新内涵,使洪泽湖风景区焕发新的生机,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地方政府打造水利风景区的有效依托。

    提升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在产生供水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工程实现了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与防洪、除涝、灌溉、交通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发挥了综合带动效应,提升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胡周汉表示,目前,山东省7个市的30个县(市、区)每年可直接消化中水2.06亿立方米,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

    同时,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的贯彻实施,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倒逼机制,促进了沿线用水方式转变和用水效率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高德刚告诉记者,山东省针对沿线造纸厂数量多、污染重的特点,对造纸行业进行重点改造,使山东造纸业产能不降反升,变成低耗能、重环保的绿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治污成效显著,水质稳定达标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关键问题是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胡周汉表示,2002年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入河量须削减29万吨,削减率为82%;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

    这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甚至被一些专家视为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针对严峻的水质情况,国务院制定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为落实规划,苏鲁两省以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截污导流工程为重点,把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水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保证工程水质通水前达到规划要求。

    “江苏按照《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14个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的要求,先后启动两轮治污工程。”濮学年告诉记者,目前这些治污项目均已基本建成,有效提高了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极大改善了江苏省工程沿线的城乡水环境。

    江苏省还规划实施了一批深化治污项目,主要包括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对沿线治污重点行业进行升级改造,减少COD和氨氮排放量,设立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并对养殖区废污水进行专项治理。

    “山东省也采取了多项治污措施,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南水北调治污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还发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全部升级到一级A标准;实施环南四湖、东平湖人工湿地项目建设,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强化入湖水体治理;采取从严审批和区域限批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加大打击力度,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高德刚告诉记者。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昔日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见底、鱼鸟成群的生态廊道。值得一提的是,曾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绝迹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麻坡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在湖中重现。

(来源: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网站)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