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清晏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张亚成摄
五彩斑斓里运河——张亚成摄
里运河堂子巷防洪控制工程
北门桥防洪控制工程
【《新华日报》 2018年11月27日】缘水得名,因水而兴。淮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境内河湖水域面积占四分之一以上,素有“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之称。打开淮安城市地图,你会发现,有一条由西向东如玉带般穿城而过的河流,若干大小湖泊散布沿线,犹如一串珍珠项链。这就是里运河。里运河之于淮安,是一条生命河、文化河。1958年,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大运河实现改道,新河道称为大运河,老河道称为里运河,里运河也自此成为城市内河。此后,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大背景下,里运河作为供水河道,先后实施了截污导流等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现水清岸绿,加之沿线人文景观荟萃,里运河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新纪元,为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淮安市启动“运河之都”和“宜居城市”品牌打造计划,里运河文化长廊秀美画卷渐次展开。据统计,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入逾20亿元,着力打造水清、岸绿、生态、靓丽的秀美水环境,令古老静谧的里运河再次迎来精彩绽放。
控水位 增水面
2011年,投入3亿元的里运河防洪控制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由堂子巷控制工程和北门桥控制工程组成,是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关键节点项目。两工程沿里运河相距16.8公里,以“控水位、保水畅、促水活、造水景”作为总体目标,通过与沿线涵闸的联动配合,可御淮河洪水于主城区之外,使主城区免遭洪水威胁,降低里运河汛期水位;同时在非汛期抬高里运河水位,保证城区段里运河有一定的景观水位,保证沿线公园水体、城市内河补水、活水所需生态水位,已于2016年10月完工并投入使用。以枢纽工程为依托,淮安市在里运河生态文旅区沿线先后开挖山紫湖、山阳湖,兴建森林公园、山阳湖湿地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水体,有效增加了城市水面率,使城市与水紧密融合,有了水的滋润,公园也平添几分灵气和韵味,成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沿线的两颗璀璨明珠。
2014年3月25日,北门桥控制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12月6日,通过完工验收并正式交付使用。作为一座城市内桥,用近3年时间才建设完毕,这在往昔的城市水利建设中是极其少有的。当然,“冗长”的时间跨度并不是单用工程进度能够解释的,设计的深度考量和打磨的精度层次应该是更突出的“注脚”。如果有心去北门桥探寻,你会发现,这不单单是一座工程桥梁,更是一座历史之桥、人文之桥。旧桥拆建改造,涉及施工区杆线、管道迁移以及周边居民日常交通出行组织等诸多问题,仅工程前期协调就花费了近4个月时间,直至2014年7月4日,北门桥才实现封桥施工。刚刚步入施工阶段,随着清江浦北城门及城墙遗址的发现,北门桥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网民热炒、媒体关注、领导关心,到考古勘探、工程停工、文保方案、专家审查、设计变更等环节,一路走来,又是大半年。待“文保”风波过去,为了将148枚战争遗留爆炸物全部安全转移,施工又一次搁置。正所谓道路曲折、好事多磨,参建单位通过统筹协调,不畏艰险,最终闯过险关奏凯歌。
“水利工程既要着眼水利、更要跳出水利,既要着眼现在、更要放眼未来。建一处工程、成一道风景、美一方环境、传一段文化,既是淮安水利人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也是孜孜不倦的信念追求。”市水利局局长尤其中介绍说,单从防洪、补水等基本需求看,像堂子巷、北门桥两项工程,配套考虑如此宽的交通桥和亭台、楼阁、码头全部没必要建,但这些都是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和淮安区居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现在不建、未来还要建,水利人不建、别的单位还要建。也正是在这样的思维理念指导下,“水利+历史”“水利+文化”“水利+生态”“水利+旅游”已成为新时期淮安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具特色实践。
提水质 活水系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由江都抽水站抽引江水,经由京杭运河穿越淮安市区北上,淮安市城区段里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二梯级。因此里运河水环境是南水北调水质保障的关键。那么,里运河的水质如何?“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不洗马桶盖……”从当时坊间盛传的这首歌谣,便可略见一斑。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干线淮安城区段水质项目第一责任人,王道虎回忆,早在2003年项目审批过程中,水利总院专家组来淮安实地考察时,看到里运河泛着臭味、透着暗黑的水面,一行人中的天津专家曾不无疑虑!
2007年,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6亿元,铺设20公里截污干管、清除24.3公里里运河污染底泥,拆除里运河两岸10万平方米房屋,解决城区运河水污染问题。整治22.04公里清安河,移建清安河穿运洞,解决市区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排放问题。2016年,再次启动控源截污工程,通过在里运河沿线老城区内河两岸构建截流系统,建设截污池及污水提升泵站,进行全面截污整治。如今站在里运河滨水公园东岸,清凌凌的里运河水面漾起条条皱褶,阵阵清新空气扑面而来。作为市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建设处工程科负责人,眼前这一幕让亲历2007年那场浩大清淤工程的陈海宽颇感自豪。他介绍,工程整体跨度达24.03公里,清淤逾140万方,以一段面为例,清淤60方左右,平均淤积深度达1.5米左右,最深的约3米。当时,里运河沿线最多时投入挖泥船、运输船、泥浆泵等大型机械逾百台,一车车淤积河底半个世纪之久的底泥分别堆积在乌沙、新港两个排泥场,占地约600亩,平地上堆了3米高,一眼望去,是黑压压的一片泥海……现如今,河清了,水美了,岸绿了。里运河不但扮靓了淮安城,更成为南水北调的一道“清水走廊”,一路向北输送着甘甜醇美的放心水。
重长效 强管护
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水是一座城市最特别、最宝贵的禀赋资源。淮安人爱水、惜水,这一点在里运河的管理与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逐步推行重点地段实时监控的同时,淮安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处主任钟长春每天都要带着管理人员顺着里运河两岸沿线巡堤与排查。“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住’,作为里运河城区段的管理单位,我们始终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投入最强力量精心管护,确保里运河这条淮安城市最美‘玉带’永久靓丽。”
为配合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整体建设,淮安市再次投入2.9亿元,启动实施里运河景观提升系列工程,坚持防洪保安与显水透绿并重,采用生态草坡、木质板桩等措施相结合,实现降堤、绿化、造景目的。对里运河南堤大闸口至清隆桥段堤防实施取土降堤工程,沿线配套建设道路、小品等,打造“显水、露水”景观;实施城区大闸口—八亭桥、淮安区怡园路—友谊桥等两段总计6.8公里里运河迎水面岸线提升工程,配套建设草皮生态护坡、游船码头、亲水平台、人行木栈道等,充分发掘里运河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功能。兴建越河桥和长虹桥,推进景区融合,再现里运河“石桥卧波”的美丽景色。对中洲岛上的景观、标识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行提升,对绿化进行梳理,提升里运河4A级清江风景区外部形象。对里运河沿线水域进行清淤,在河道护岸处栽植水生植物,解决航道通行不畅问题,提升水质,美化环境,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增光添彩。工程建起来了,如何管得好、管得久?淮安作了更多的创新与实践。“我们重点抓了两大方面:一是创新采取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落实管养分离,邀请多家专业性公司进行竞争性谈判,根据谈判结果与中标单位签订年度河道保洁合同。合同中明确保洁范围和具体要求,以及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结算,奖罚并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关要求,从而保证河道保洁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全面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成立河道保洁督查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任组长,按照合同约定对保洁公司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最终以书面督查整改交办单形式要求保洁公司及时落实整改,做到工作有条不紊、事事有人负责。”淮安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刘凯介绍道。据统计,里运河城区段年均打捞水面漂浮物450吨,清除季节性杂草逾千吨。
目前,淮安市正在全面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为切实助力文明创建,该市水利部门再推创新举措,通过河道保洁“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城区河道保洁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安排专人定期巡督、不定期抽查,对于发现问题一律采取限时整改,同时上报备案。完善的管理机制、灵活的人员调度,切实保障了里运河“绿带”的河清水畅,绿水生态淮安姿态尽显。同时,探索清淤疏浚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城市河道轮浚制度”,对主城区34条主要河道开展3年一周期的生态清淤,确保城区水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加大引水活水,扩展内外循环,先后实施里运河沿线钵池山公园、楚秀园、清晏园、森林公园、石塔湖公园等五大公园的活水贯通工程,沟通外河水系,使里运河与公园周边水体有机融合,实现“水少可补、水多可排、水脏可换”的活水目标。实施海天河周边水系连通工程,同时在运河、越河、东风、高家巷等泵站更新改造建设时新增换水口门等,让运河之水流经城区内河,让沿线支河涌动畅活清流,为构筑生态运河提供优质水系保障,真正让水为城所用、为民所享。 (本文发表于《新华日报》2018年11月27日12版 作者:夏虎成)